氣候變暖太陽“認錯”?
2012年02月13日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地球氣溫上升的問題成了一個全球性話題。
科學界主流意見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由于進入工業化之后因人類活動導致。這成了當今決策者們最重要的科學依據。不過,盡管“人為因素導致氣候變化”已成為結論性判斷,但在太陽科學領域,還是存在一些細節上的討論,比如氣候變化是否也有太陽因素在其中,如果有,其是加劇還是減緩氣候變暖,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些問題始終被完全不同的觀點所包圍。有時,同樣的數據甚至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論。
2012年,太陽活動突然加劇,釋放大量中微子。地核被太陽中微子急劇加熱,大量熔巖溢出造成大陸板塊漂移加速,引起劇烈的地震和火山爆發,并導致超級大海嘯,陸地幾乎全部被淹……這是好萊塢電影《2012》的情節。鑒于2012世界末日的瑪雅預言,電影《2012》令外界對于2012年的太陽活動產生了莫大的恐懼。實際上,科學界普遍認可的說法是,2012年只是太陽活動周期中的“普通年”,真正的太陽活動高峰要到2013年。
2013年太陽“躁動”
其實,太陽活動遠遠沒有電影中表現得那么神秘。
從科學觀察的角度,可將太陽比喻成一個布滿綠色磁力線的磁球,電磁活動劇烈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太陽風暴,向外拋射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
太陽活動最重要的損害,主要體現在對高科技產品的影響上。比如,衛星定位系統GPS精度可能會下降;衛星可能失控,甚至直接墜落。
1859年9月,人類曾遭遇一場“超級太陽風暴”。那一年9月1日的早晨,英國天文學家理查·卡靈頓觀測到太陽表面噴射出了一道最大的閃焰,由此1859年的太陽風暴也被稱為“卡靈頓事件”。48小時后,“超級太陽風暴”就襲擊了地球,極光照亮了黑夜,以至于落基山的礦工都以為早晨到來,開始準備早餐了;越洋聯系歐美的電腦系統失效,很多電報機癱瘓,電報塔架發出火花。
而根據天文學理論,太陽活動以大約11年為周期進行周期性變化。最新研究顯示,有黑子活動記錄以來的第24個太陽活動周期將在2013年到2014年之間迎來活動高峰年,而不是2012年。
太陽活動90年內都減弱
“即將到來的太陽風暴在歷史上并不算很強的,這是個復雜的好消息。無論明后年的太陽風暴是什么樣子,11年后的2020年左右又會來一波,再過11年仍然如此——循環往復,總有一天會有一個真正的魔鬼降臨地球。在此之前,我們要做好準備。但是,人們在平靜之時是如此洋洋自得和短視。”《新科學家》2月份的一篇文章這樣描述即將到來的太陽風暴。
在視“全球變暖”為人類第一殺手的科學界,很多科學家都在試圖研究太陽活動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而結論往往是影響微弱。太陽風暴強烈的年份,究竟是會增加地球的溫度,還是降低地球的溫度,尚無定論。
英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太陽活動可能會在未來90年內一直減弱,這會促使地球溫度下降,但不足以抵消人類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全球變暖。
英國雷丁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志》上稱,從已有的觀測數據來看,太陽活動在20世紀處于一個較強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在結束。通過電腦模型進行的預測表明,從現在到21世紀末的90年間,太陽活動將持續減弱。
研究人員經分析認為,2100年前太陽活動逐漸減弱會導致地球溫度下降約0.08攝氏度,但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如果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不采取強有力的應對行動,全球氣溫到2100年會上升2.5攝氏度。
太陽安靜地球照熱
本月,一份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使在太陽活動最不活躍的年份,地球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仍然比散發到太空中的能量更多,也就是地球溫度仍然會上升。
由NASA戈達德空間研究所所長詹姆斯·漢森領導的研究小組分析了分布在各大海洋中的上千個自由浮動的儀器數據。他們發現,在太陽活動減弱的年份,比如2005年至2010年太陽活動很弱,但是地球仍然吸收了比以往更多的能量。
基于這種“能量失衡”的情況,研究者推斷,太陽活動情況并不直接導致氣候變暖,其罪魁禍首仍然是人類的活動。
詹姆斯·漢森說:“這種能量不平衡是不斷增加的大氣污染,特別是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和黑碳粒子的作用。這些污染物令地球熱量輻射無法散發到宇宙中,同時,這些污染物使得地球容易吸收太陽光。”
氣候報告須關照太陽
NASA的研究結果與2010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一篇名為《太陽光譜變化對氣候輻射力影響》的研究論文,得出的結論很相似。
通常而言,人們認為,太陽活躍,輻射增多時,帶給地球的能量也越高,導致地球更熱,反之亦然。但是撰寫《太陽光譜變化對氣候輻射力影響》論文的研究人員對一個名為“太陽輻射和氣候變化”(SORCE)的衛星收集的太陽光譜數據進行分析,采用2004年到2007年太陽低潮期的數據。這個衛星主要負責收集太陽能量的數據,包括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近紅外線范疇的輻射。
基于數據,他們發現,2004年到2007年,正處于太陽低谷時期,按照此前認知,這時的太陽輻射應該會減少。數據顯示,紫外線輻射確如預期的一樣減少了。
不過,研究小組發現,與2004年相比,2007年太陽活動強度更弱,但抵達地球對流層的太陽能量凈值卻比2004年多。也就是說,當太陽活動減弱的時候,到達地球表面的可見光卻增多了,從而促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相反,當太陽進入活躍期,反而可能會給地球降溫。
參與撰寫該論文的約娜·海因指出,這個結果改變了我們對太陽對地球氣候影響的看法,不過現在他們觀測到的僅僅是太陽活動影響氣候的一瞥。短短三年時間的數據并不能代表整體的趨勢,這可能只是意外情況而已。
“我們不能僅僅通過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就做出結論。”但她同時表示,如果接下來的其他研究也發現在一個較長時間內也出現了同樣的模式,可能意味著人們的確忽視了太陽在地球暖化中起的作用。
隨著越來越多研究的出現,2013年之前完成的下一份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會將太陽因素放入現行的氣候變化研究模式之中。(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