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熊膽完全可替代天然熊膽
2012-02-20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上周“活熊取膽”事件再一次被推到了公眾視線內,中國中藥協會召開媒體溝通會,公開表示熊膽制品不可替代,即便人工熊膽研究成功,和天然熊膽在臨床上仍然會有差異,而就在昨天,人工熊膽課題研究小組負責人則公開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天然熊膽是不是真的不可替代?
專家:人工熊膽完全可取代天然熊膽
活熊取膽是指將黑熊圈養在專門為獲取黑熊膽汁而建立的養熊場內,在其腹部實施造瘺手術,使其膽囊與腹部開放的瘺管相連,以便抽取膽汁。而早在1983年人工熊膽的研究就已經立項,沈陽藥科大學原副校長人工熊膽課題研究小組負責人姜琦認為人工熊膽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熊膽,并且比“活熊取膽”取出來的膽汁質量要好。
姜琦:我們研發實驗的設計依據是模擬優質的天然熊膽,我們開始研究的起點就是高的,優質的天然熊膽中有效成分牛磺熊去氧膽酸鈉的含量,國家規定要在35%以上,而劣質的熊膽中牛磺熊去氧膽酸鈉的含量在25%以下。我們研制的人工熊膽中有效成分就是牛磺熊去氧膽酸鈉含量和優質天然熊膽基本一致。而引流熊膽,引流熊的膽汁是在肝腸循環中不足,有的是圈在一個狹小的籠子里邊,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里活動,加上長期引流使引流口發生了生理變化,有的發生病變,所以它質量是不穩定的。
高益民:熊膽功效被夸大 很多人不宜食用熊膽
自古以來,熊膽因其難以獲得而顯得名貴,活熊取膽曾經在韓國、越南等國短暫存在。我國目前是唯一可以合法從事活熊取膽的國家。不過早在1993年,當時的國家林業部就發布《緊急通知》,正式停止頒發新的養熊場許可證。國家新藥審批委員會第1、2、3屆委員高益民告訴記者,中藥替代品的研制,熊膽不是第一個,同時,他認為現在熊膽的功效已經被夸大,很多人其實不宜食用熊膽。
高益民:第一個是水牛角代替犀牛角,第二個是人工虎骨代替虎骨,因為虎也是瀕危動物,第三個是人工牛黃代替牛黃,再有一個就是人工麝香,我們有科學的根據證明,人工制配的稀缺的、名貴的中藥,完全可以取代含有這種成份的中成藥。
我也提醒,凡是含有熊膽的這種中成藥,對于濕熱癥者可以吃,但是對于脾虛和虛寒的病人是禁用的,因為他吃完以后惡心不想吃飯,腹瀉非常明顯。所以,不允許任何單位或者是一種宣傳廣告過多的夸大它的療效。
人工熊膽為什么到現在不能獲批上市呢?姜琦講述了介紹了這個項目的研究過程和目前的進展。
姜琦:人工熊膽與天然熊膽按1:1等量替代,我們觀察了75例,選擇的病種有小兒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急性結膜炎和痔瘡,結果都表明療效顯著、安全可靠,未發現毒副作用。
人工熊膽從1983年8月立題到1989年8月完成實驗室研究,動物實驗和儀器臨床,人工熊膽的二期臨床實驗是新藥開發的最后一步,從1996年10月到1991年10月、11月臨床實驗完成。但是到1992年的4月1號,衛生部領導對我們研發課題組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考慮到熊膽將來要打入國際市場的需要,所以要求我們在擴大幾個病種,補做臨床。
到2005年8月10號,國家藥審中心下達第二次補充資料通知,這個通知的要求我們再進一步補充名目方面的治療,再進一步補充資料同時的要求于2007年9月23號全部完成上報至國家藥品審批中心,至此我們完成了批產權的全部工作,現在等待國家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