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個城市發生地面沉降災害
2012年02月21日
2012年2月20日央視《新聞1 1》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以下是節目實錄:
節日導視:
以前那個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現在是水面高了,陸地低了反而。
三層變成了兩層小樓,底下一層已經變成成地下室了。
它兩邊都裂了,已經裂空了呢。
地面沉降,被稱作溫水煮青蛙的慢性病,它到底有多嚴重。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副院長 張作辰:
地面沉降的區域主要有三大片區,一個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一個是華北地區,另外就是陜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區。
全國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地區達到7.9萬平方公里,我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獲得批復。
專家還建議,在地質松軟地區應限制大型建筑的建造,以減少對地層的壓力。
不斷漲高的城市,不斷拓展的使用空間,不斷增加的用水需求,究竟如何守住我們的地平線,《新聞1 1》今日關注地面沉降,不可承受之重?!
主持人 白巖松: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 1》。
要問中國的運動員里誰個最高,毫無疑問,上海的姚明啊。但是去年姚明退役了,不過姚明雖然退役了,上海這座城市在中國的高度的冠軍榜上依然不會讓開位置,接替它的是高樓。來,我們看看身后的照片。這是三棟高樓,跟瓶起子那棟高樓隔著一棟高樓的是,正在建設的中國第一高樓它的名字叫上海中心大廈,它的設計高度是632米,了不得了,現在它早已長出了地面以七天一層的速度正在向上建,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時候它就會封頂了。但是看著非常棒的一棟全中國的第一高樓,可是最近突然跟這樣的一個畫面聯系在一起了,地面上怎么出現了裂縫呢,好多人的腿和腳也證明了大家也是感到非常的擔心。不知道這是不是攝影記者還是微博的發布者,大家都在關心,這個中國第一高樓,和地面的沉降到底有沒有關系,跟這個裂縫到底有沒有關系,我們一起關注一下。
?。úシ哦唐?br />
解說:
號外號外,陸家嘴環路,即環球金融中心與在建的上海中心發生地面裂痕,地形已經開始上下錯開。2月16日,一位網友一條微博幾張圖片,引發的是強烈關注。長約七、八米,兩側地面有明顯錯位,一直延伸到北側的人行道上和花壇周圍。這條位于環球金融中心花側車庫出口附近的裂縫,一時之間它到底因何而生,又是否干擾安全?
2月16日當晚,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上海發布作出了回應,就網友關注的陸家嘴東泰路地面出現裂縫現象,上海中心大廈建設方表示,大廈則開工之日起即進行嚴密跟蹤監測,均處于受控狀態,地面裂縫是基坑施工過程中的正常沉降現象。目前地下結構工程已完成,引起沉降因素基本消除,正待陰雨天結束都對裂縫進行修復。跟蹤監測不會停止。
正常的沉降現象,處于受控狀態,這樣的回應暫時打消了人們的顧慮,但卻讓地面沉降這個老話題再次升溫。
上海市民 杜月明:
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就是柱子,鐵欄桿,鐵鏈條把它連起來的兩邊,以前拉各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現在是水面高,陸地低了反而。
記者:
以前地面比水面高多少?
杜月明:
高兩米。
解說:
不斷的地面沉降,地面的高度已經明顯低于蘇州河河面,根據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從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區總共沉降了1.69米,有專家稱,如果當時沒有開始治理沉降問題,那么上??赡茉缇驮?000年前就下海了。而過度抽取地下水,曾經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所以從1966年開始,上海開始限制地下水開采,和人工回灌地下水,要求地下水用戶在冬天將地下回灌與其夏季開采等量的自來水,從而恢復土層彈性,控制地面沉降。
本臺記者 陳常偉:
您現在看到就是位于上海大學內的一口地下河暗井,這口井現在正在向地下100米到300米的含水層注水,像這樣的一口井每小時的流量達到近30噸,而全天的注水量可以達到近500噸。
解說:
目前整個上海市共設有121口這樣的回灌井,每天源源不斷地為上海市的地下回補水源。此外上海市每年都會撥出大量專項資金用于地下水的監測。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陳華文:
在十一五期間,我們上海地面沉降的投入在管網的改造就兩百個億,那么在我們的監測方面,大概一年是將近兩千萬左右,那么我們還有其他的措施,比如回灌這個措施上,大概一年也是這樣,一個億左右。
解說:
巨大的投入所換來的是以毫米計的成果,2007年上海全市地面沉降量,從2005年的8.4毫米,減少至7毫米以下,而在不久前通過的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二五防治規劃中,提出的目標是確保全市年平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6毫米以下。來之不易的成果,而未來的挑戰也不容小視。在建的上海中心632米,毗鄰的金茂大廈420.5米,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米,在2009年的一份排名榜上位列世界第四最高城市的上海,還在高速成長,它是否會給受到沉降威脅的城市帶來更大的威脅,而最近一個新的詞匯也為人所熟知,就是不均勻沉降。
今年1月,上海地鐵4號線海倫路站就因為發現有不均勻沉降的情況,實施了封站大修。
白巖松:
上海毫無疑問是目前中國最高的城市,甚至在世界的最高城市上排名都是前幾名,我們看看它長高的過程,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新建的高層建筑是40幢,八十年代新建是650幢,九十年代開始明顯提速2000多幢,百米以上的超高建筑就100多幢。1993年以來上海平均每天就“站”起一幢高樓,目前高層建筑已經有七、八千幢了。但是就在我們看著上海越來越高每個人都去仰望上海的時候,可能不知不覺地我們的腳卻在向地下陷落,上海這座城市會不會成為海下呢?這還真不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感覺,接下來我們要連線一位專家,是同濟大學地下建筑與工程系的蔣明鏡教授。
?。娫掃B線)
白巖松:
蔣教授您好。
同濟大學地面建筑與工程系教授 蔣明鏡:
你好。
白巖松:
上海中心大廈的旁邊出現了這樣的一個裂縫,到底兩者之間有沒有關系,要不要開始為它的擔心,是不是地面沉降的一種征兆?
白巖松:
走路的時候我們經常用深一腳淺一腳來形容往往在走夜路時候的那種狀態,不過面對地面沉降這樣的地質災害恐怕深一腳淺一腳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城市的生活當中。按理說是一種地質災害,應該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并且早已經警覺了,但是地面沉降卻并不是這個樣子,為什么呢,因為它是一種慢性病,它來的非常緩慢,我們的肉眼看不見,可能是很長的時間才幾毫米,但是往往到了已經沉降形成了非常大的災害的時候,我們再想已經來不及了,而造成這樣一種局面,要么由開采地下水,要么是開采地下的油氣或者是地下的礦藏,包括地上建的樓越來越多形成了越來越大的負荷,綜合而形成的,但是地下水的開采在這其中占據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好了,形成原因大致的局面可能我們知道了,它會給我們現實生活帶來什么危害,僅僅是深一腳淺一腳嗎,接下來我們要連線的是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副院長張作辰。
(電話連線)
白巖松:
張院長您好。
張作辰:
您好。
白巖松:
其實可能很多人在知道了這件事情馬上開始關心了,它給我們現實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危害?
張作辰:
地面沉降影響的范圍其實非常廣泛,比如說我們熟悉的地面沉降首先會導致我們地面高層的降低,造成高層的損失。其次會造成城市排水系統的失效,防汛能力的降低,另外不均勻的沉降會導致地表建筑物的地基下沉,基礎開裂,造成建筑物的破壞,還造成地下建筑向水井、油井的傾斜,甚至拉裂破壞,還對我們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大量的線狀工程如鐵路、輸水、輸油管線、橋梁、通訊線路等造成破壞。
白巖松:
我在看到這個報道的時候,我有兩個印象讓我非常深,一個是說去年泰國曼谷的大水遲遲不退就跟它的整個地面沉降有關系,還有一個說咱們京滬高鐵每年都要在地基底下去墊石頭,因為地面在沉降,當時讓我心一驚,這都是事實嗎?
張作辰:
這都是事實。
白巖松:
好那一會兒還會有一些問題向您咨詢,接下來我們就要關注既然如此危害巨大,我們該怎么辦,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未來的受害者嗎?我們要關注的就是,如果已經知道了它的相關危害的話,那么接下來我們該怎么辦,透過下面一個短片我們一起一下。
?。úシ哦唐?br />
解說:
按照現在的速度,到2050年長三角可能就此桑田變滄海,幾年前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郭坤一,經過四年的調查,發出了這樣的警告,對于長三角地區而言地面沉降是共同的難題,1999年上海、江蘇和浙江聯動防沉降工作開始,沉降程度較輕的浙江每年大幅降低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沉降。而形勢較為嚴重的江蘇,則是在2000年由江蘇省人大頒布了《關于在蘇錫常地區限期禁止開采地下水的決定》,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實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減緩,長三角的巨大投入聯動機制,都成為應對地面沉降的成功案例,但其他地區能否效仿也許并不那么現實,在華北則面臨著更嚴峻的形勢。
吳愛民:
9到12月份,也是幾乎沒有降雨的,這幾個月咱們只能靠開采地下水,來維持農作物的生長。
解說:
降水分布不均,也不具備儲存降水來分配使用的能力,所以不得不依靠對地下水的開發和使用,但華北平原的地下水開采量占到整個供水量的75%—80%,這樣一個概念就是整個華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幾乎全部是靠地下水來支撐的。
吳愛民:
目前,一個比較公認的一個說法,就是華北平原地下水(每年開采)可能保持在200億之內,是比較合適的,就是每年對地下水的開采量應該控制在200億以內。
解說:
而目前,華北平原地區已經超采地下水1000多億立方米,如果依靠自然循環來補充這些地下水,有專家測算,需要上萬年。
吳愛民:
那么另一項措施,那就是還是靠節水灌溉,滴灌還有噴溉,這些技術的應用,應該說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最根本的一個問題。
解說:
缺水但又必須發展,怎么辦,專家建議是在合理開采和地面沉降控制之間達到一個有機的平衡,對于已經緊鑼密鼓應對地面沉降的華北地區而言,這是的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而在汾渭盆地則需要克服按下葫蘆又起瓢的問題。
長安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執行院長 彭建兵:
先期應該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近些年,我們西安市已經采取了一些嚴格限采地下水的一些措施,比如城區基本上不開采了,而且到現在已經封了1000多口井。
解說:
彭建兵說,14條地裂縫中的8條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西安南部的局部地區,從2005年出現的地下水超采又造成了一些地裂縫的活躍。
彭建兵:
南邊的地面沉降有加劇之勢,而且地裂縫也有加劇之勢,這是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的。
解說:
而在更大的區域,近年來由于西安市供水飲用黑河水,關停了城區及近郊區的自備生產井,限制地下水開采量,使地面沉降趨勢有所減緩。但咸陽渭南市區地面沉降近年呈加重趨勢。
白巖松:
那么地面沉降相當大的一個造成原因就是地下水的開采,大家可能就說了,不要開采地下水了,但是很多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現實是相當殘酷,并且具有挑戰性的,我們來看一下這樣的數字,目前在中國655個城市當中,有400多個是以地面水為飲用水源的,地方城市對地下水的依賴更重,目前北方城市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以及33%的農業灌溉都是主要依靠地下水,那么不開采地下水行嗎,可是地面沉降就行嗎,當然都不行,怎么辦,接下來我們繼續連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張作辰。
?。ò讕r松)
白巖松:
張院長您好。
張作辰:
您好。
白巖松:
目前防止地面沉降最重要的該做什么,怎么辦?
張作辰:
最重要的首先我們要把我們的國家地面沉降,分布的區域我們要查清楚,針對這個區域的特點,我們找出發出地面沉降的最主要的原因,比如說是地下水或者是工程活動,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制定地下水的合理開采的計劃,在我們國家的北方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和地面沉降的控制是一個典型的資源與環境的問題。如果我們在地下水的開采和地面沉降控制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那我們想這個地面沉降的控制才會是有效的,也是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
白巖松:
等于說其實我們今天吹響了這樣一個號角正式打開了大幕。
張作辰:
是這樣的。
白巖松:
好,謝謝張院長,接受我們的連線采訪。
其實今天這樣一個話題在我們最初接觸它之前的時候也多少有些陌生,但是在接觸的過程當中,越看后背越有發涼的感覺,越開始緊張,因為這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我們越來越的人都與它緊密相關,或許我們都該參與其中,并且重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