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僅4.4%社區達標
2012年02月22日
春寒料峭的清晨,一輛載著8個綠色廚余垃圾桶的小型電瓶車停在了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道一小區的“垃圾樓”門口,等待著環衛工人的清運處理。這是分類垃圾處理每天的“必經之路”。
然而,本應是純廚余垃圾的桶里卻是“五谷雜糧”,樣樣俱全。
“現在垃圾桶里的垃圾還是不‘純’,紙盒、塑料袋、樹枝、廚余垃圾等各式垃圾都混雜在一起。”一位正在巡查垃圾分類情況的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自2010年北京市大力推動生活垃圾分類以來,北京市采取加強源頭分類收集運輸及中間轉運環節的分類方式在1800個試點小區開啟了生活垃圾分類,涉及16個區縣、101.85萬戶、300多萬人。
“我們很重視垃圾分類工作,作為市政工程重大項目之一,2011年市財政投入4億元作為垃圾分類資金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等。”北京市政市容委相關人員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從2000年北京被列為全國八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算起,北京在垃圾分類上已探索了十多年。
但從垃圾分類制度的不完善,比如監督體系和獎懲體系的缺失,到計量收取垃圾費用實施的拖沓,再到政策制定缺乏完整性,這一系列問題把北京市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推向了尷尬的境地。“前分后混”的怪圈尚未破題。
北京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陳玲在去年回答人大代表詢問時表示,2012年將增加600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到2012年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達標50%。《北京市“十二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計劃》顯示,到2015年,市民城區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均將達到80%。
“但垃圾分類的相關配套法規尚未出臺,單純擴展試點小區的數量,可能最終會使分類流于形式。”一位垃圾處理專家對本報記者分析。
僅有4.4%的社區做到按標準分類投放
北京垃圾分類試點仍處在“鼓勵”尚未有收費及懲罰措施。
“垃圾前端的分類工作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了接下來垃圾運輸和處理的環節。而且垃圾分類的目的就是讓垃圾前端減量,解決‘垃圾圍城’。”北京市政市容委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北京市各試點小區都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促進活動,比如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普及講座、發放專門的宣傳冊、設定垃圾分類宣傳日,獎勵機制、免費發放垃圾袋等,提高居民自愿分類的積極性。
“在大量宣傳的不斷正強化下,加上一些小區的獎勵機制的促進,部分居民的意識也逐步培養了起來。經過努力,北京市垃圾分類正確投放率達到平均50%的水平,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更是達到了90%。” 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相關人士表示。
盡管官方給出了相關成效,但環保組織給出的相關調研結論,卻并不樂觀。
“僅有4.4%的社區做到了居民按標準分類投放。而有41.1%的社區,居民投放垃圾的情況并未發生改變。有50%的社區,盡管已有部分居民進行了分類投放,但另一部分居民仍然混合投放。” 一份由自然之友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在2011年針對北京垃圾分類小區試點的實地調研報告《2011北京市垃圾真實履歷報告》中顯示。
事實上,與國際上實施強制“垃圾分類”的城市不同,國內試點地區大多采取自愿形式。為此,如何激勵居民把垃圾分類,成為一大難題。
“垃圾分類概念對于中國的老百姓,畢竟還是一個新鮮事,所以外因的鼓勵是必不可少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向記者表示。
“北京有24.5%的小區采取了獎勵機制,獎勵的模式主要是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一是向模范居民發放一些生活日用品;二是發放榮譽證書和張貼光榮榜。” 自然之友的張伯駒對本報記者表示,建立初期,垃圾分類情況比較好,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由于小區資金的短缺和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很多小區并沒有持續的進行,最終也影響了一些居民的參與積極性。
“當前,政府一方面強調源頭分類處理,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光靠宣傳和‘間斷性’的政策鼓勵,而在解決問題最重要的資金方面卻顯得‘捉襟見肘’。很可能最終成為一場作秀行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境專家表示。
“生活垃圾單靠居民的自愿分類,而且政府配套缺乏持久性,往往最后前端分類就只能‘見光死’。” 環境NGO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負責人陳立雯對本報記者表示。
除了資金問題,相關法規也未配套到位。
“盡管激勵措施,如物質獎勵,可能在初期有一定作用,但長效機制仍要靠明確的收費制度與監督懲罰機制的安排。”上述環境專家表示。
國際上如英國、法國、荷蘭等解決垃圾分類問題都依靠了完善的收費體系,從費用上促進垃圾分類。另外,一旦居民分類不“純”,居民將收到來自環境署的高額罰單以作懲罰。而北京垃圾分類試點仍處在“鼓勵”尚未有懲罰措施。
事實上,北京市也將按照“誰排放、誰付費,多排放、多付費,混合排放多付費、分類排放少付費”的原則,進行“量化”收取垃圾費用,改變過去“死板的”即按戶收費方式。(每戶每月分別為3元或2元)。
張伯駒對本報記者分析說,其實按量收取費用也是一種變相的鼓勵垃圾分類的方式。居民分類工作做得好,可以少花錢,不僅減少了垃圾分類后續工作,而且還會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前端分類。
但北京市政容委相關人員對記者表示,至于何時開始實施“按量”收費,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75.6%的試點小區依靠二次分揀
實際操作效果還是不理想,混裝情況依然存在。
由于沒有強制要求,居民分類出來的垃圾,還需要二次分類。即社區雇傭清潔員,并且和垃圾回收公司合作,進行了按照“其他垃圾”、“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三種形式對混合垃圾進行二次分揀。
根據自然之友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調查顯示,一些社區的廚余垃圾分不純,除了少數廚余桶之外,其他的廚余桶里基本上仍舊是混合垃圾。
自然之友張伯駒表示,北京市75.6%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都是依靠二次分揀。但盡管社區層面有此第二道“防線”,但實際操作效果還是不理想,混裝情況依然存在。
“在一次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環衛工騎著三輪車運來了周邊的混合垃圾,在無人提醒的情況下,所有都成了廚余垃圾壓縮設備的‘囊中之物’。”張伯駒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衛工向記者表示,雖然所有垃圾仍要經過最后的機械分選,而在運輸過程中垃圾混合的情況下,這種機械分選的效率很低,分出來的廚余也幾乎不可能達到相關的標準。
無論是分類經歷了哪些環節,北京試點小區的大多數垃圾仍以“混合”的形式被運送到垃圾處理機構。其實,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是其原因之一。
“沒有機構進行考核評估,僅憑一項‘空’規章和‘理想化’的信任,把分類工作未免想得太單純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固廢處理專家對記者表示。
不過,即將在今年3月1日后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明確提出,對垃圾分類進行測評和監督。但上述專家指出:“由于生活垃圾分類領域監督機構的長期缺失,在短期內可能并不會發揮很多實際性的作用。而且條例又過于籠統,并不清晰。”
重建設項目投入輕制度建立
矛盾體現在政府財政投入方向和政策導向上。
除了上述分類環節的問題,即便是分好的垃圾,后續處理也存著模式不合理之處。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的重點突擊對象是廚余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因為它的產生比重占總生活垃圾量的60.5%,而處理廚余垃圾的最佳管理方式應該是分類和生物處理。”前述報告表示。
北京市對于生活垃圾處理采取焚燒、填埋和堆肥三種方式,目前還以填埋為主,比例分別為2∶90∶8。但是按照北京市容委的規劃顯示,三者比例到2012年分別為2∶5∶3,到2015分別達到4∶3∶3。
不難看出,焚燒是北京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的大趨勢。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周正寧也曾公開表示,北京市在垃圾處理上達成共識,確定了以焚燒為重點的綜合處理方式。
張伯駒卻表示,這意味著北京市的垃圾處理規劃可能高估了對焚燒和填埋處理能力的需求。根據實際狀況,垃圾堆肥處理能力應至少達到垃圾總處理量的5成。
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進行處理,垃圾分類處理這一點在政府現有政策中是明確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偏差。
張伯駒說:“模式設定不合理只是一方面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政府戰略與政府實際操作并不相符。”
政策方面,北京市政市容委一直強調的是“注重前端分類”戰略,但實際上打的卻是垃圾末端處理的“牌”。
陳立雯說:“這樣的矛盾體現在政府財政投入方向和政策導向上。一方面攸關垃圾分類制度持續建立最重要的獎懲、監督管理和按量計費的政策遲遲不能落實。相反,另一方面,我們目前90%以上的費用都用在收運和處理垃圾上。這是極其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國際方法的。”
北京環保人士王維平此前表示,按照國際上通常都是把2/3的資金用在垃圾處理之前,就是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管理上,只有1/3的資金用在垃圾處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