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取熊膽”的編年史
2012年02月23日
獵麝取香、殺犀取角、活熊取膽,是否天經地義?熊做食材幾千年,取熊膽入藥千余年,人們對此鮮有爭論。近來一個活熊取膽企業歸真堂謀求上市,引起了最大的民間反對潮。
動物保護組織、公眾人物、中醫專家、法律工作者、媒體都介入爭論。一方試圖在法律框架內討論,但很快便失守。因為這一爭論早已超越法律法規,上升至動物倫理和動物福利的范疇。
人類從茹毛飲血時代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行為曾是文明的重大進步,熊膽入藥已經延續千年,曾被作為先進文明寫進經典。
而如今,語境變了,時空變了,重新審視人類的行為,取熊膽已成了一個與現代文明相悖的命題。
唐代(公元659年) 熊膽進入藥典
從有文字記載的人類發展歷史來看,人類與動物的關系大致表現為: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利用者與被利用者。
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人類征服作為猛獸的熊也是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進步。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春秋戰國時代的孟子已把熊當做高級食材。
其后的秦、漢、唐等各朝各代,熊都為天子和諸侯們所嗜食。在著名的滿漢全席中,有“白扒熊掌”這道菜。熊已經成為飲食文化中不能不提起的,代表了文明發展和進步。
歷史上,為了殺熊食熊,曾斷送過不少庖廚的性命。
熊膽入藥,并未見于《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這中醫四大典籍。
直到公元659年,唐代《新修本草》才首次提及熊膽,主治身目發黃的黃疸。
當時獵熊取膽并非易事,故被視為珍稀藥物,偽造熊膽也屢見不鮮。早早就有了辨別真偽的方法。宋代藥物學家蘇頌:“熊膽陰干用,然多偽者,但取一粟許滴水中,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
明代李時珍也曾教人如何辨別真偽熊膽。
但在各種藥典中,熊膽沒有進入治療生死攸關疾病的藥方,而多用于治療肝、眼疾病。在良藥匱乏的古代,加上獲取較難,熊膽價值不菲。
1980年代 從朝鮮引進活熊取膽
在“活熊取膽”方法發明之前,都是殺熊取膽。黑熊被麻醉后,切開膽囊,插入鐵管,抽取膽汁。
直到1983年,朝鮮發明了“活熊取膽”技術,這種技術是用一根長10cm-20cm的金屬管,穿過腹壁,直插膽囊,膽汁便被抽出,一天抽兩次。
該技術慢慢從朝鮮傳至長春等地。長春榆樹市青山鄉,幾乎每個村每一組,都有農戶養殖熊。
與此同時,熊類圈養繁殖研究、膽汁引流技術等各種技術也發展起來。為防止傷口愈合,人們會不時挑撥創口,為阻止黑熊撥開抽管,還給它們穿上10公斤的鐵枷。
活熊養殖場的出現,被認為客觀上緩解了野生熊被獵殺。
隨后又出現了“自體組織造瘺引流技術”,這就是被中醫藥協會稱為“熊甚至會很舒服”的無管引流。
這種方法是,用腸衣在熊腹部開個肉管道直通膽囊進行引流。
1996年,林業部下發通知,要求養熊場必須使用無管引流,對設施和技術不合格的養熊場限期改進,限期內部改進或改進不合格的,堅決取締。
但這種技術并未使黑熊減少痛苦。黑熊腹壁有個長期的開放性創口,極易感染,還會皮膚潰瘍。沒有準確插入膽囊的器具還會直刺腹腔,造成肝臟破裂。有報道說,幾乎所有“取膽熊”,都會落下不停搖頭的病。
1990年代 學者呼吁動物福利
學者唐錫陽很早知道動物福利的概念。1996年,他參加關于“活熊取膽”的會議。他在會上介紹國外如何保證動物福利。
美國有的州禁止買賣活的動物食品;在德國如要買活魚回家,必須在塑料袋中裝水,還要放一片提供氧氣的藥片。
“動物福利”理念成形于19世紀的歐洲,它要求保障動物五方面的自由: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沒有恐懼感和憂傷感;表達天性的自由。
但這也遭到一些人的質疑,他們提出,如果要保證動物的福利,要救這些熊,那是不是也應該拯救餐桌上的雞鴨豬羊?
唐錫陽說,人類和動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確實不容回避,保證動物福利也只能在這個前提下,“畢竟不能要求人人食素”。
動物福利要保證的是,不要讓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即便屠宰,也要人道屠宰,比如不讓別的豬看到豬被殺,通過電擊,讓豬在幾秒鐘內死亡。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出臺動物福利法。德國民法典規定:動物不是物,受到法律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賀海仁認為,這種先進的法條,在中國很難做到。“動物立法遲遲不出,糾結于有些人認為現在搞什么動物權利太早。”
賀海仁說,動物福利有別于動物權利,是指消費過程中減少動物的痛苦,所以動物立法很必要。
21世紀 替代品“人工熊膽”獲專利
熊膽的主要療效是,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中醫藥專家劉正才說,“我做中醫已40多年,從來沒用過熊膽。現在我們有50多種中草藥及人工合成藥品可以替代熊膽,效果一樣。再沒有這個必要讓黑熊遭罪了。”
沈陽藥科大學原副校長姜琦也持這種觀點,并于1983年,經國家衛生部批準立項,研發“人工熊膽”。
熊膽中的有效成分被認定為“?;切苋パ跄懰徕c”,這種化學物質可用于包括發炎和細菌感染等多種治療上。
2006年,“人工熊膽的配制處方和工藝”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成為中國創新產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目前已上報至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等待國家的評審。
不過,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高學敏教授認為,熊膽用藥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今天仍是臨床不可缺少的,其綜合功效尚無法用其他藥物代替。
專家認為,主要是商業利益和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才會食熊膽。
安徽醫科大學教授祖述憲說,實際上,從古至今,中醫在開方子的時候是很少用到熊膽的。熊膽里的去氧膽酸鈉可以化學合成,那為什么還要從活熊的膽汁里提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