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千年古木”刻不容緩
2012年02月24日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與古人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然而近年來,在城市建設(shè)、自然災害等重重干擾下,不少承載著歷史的厚度與文化積淀的古樹名木呈現(xiàn)出衰竭甚至枯萎之勢,生存狀況令人憂心,有些可能短時間內(nèi)就會從我們身邊徹底消失。山東政協(xié)委員、畫家孔維克在正在召開的山東省“兩會”上建議,盡快建立古木的健康檔案,組織專家“會診”,搶救和養(yǎng)護千年古木。
孔維克委員說,舊時傳說“泰山古松化為石”,古松即是泰山、黃山等名山神韻之所在。時至今日,泰山、黃山很多古松瀕死,例如被列入黃山十大名松之一的“送客松”因諸多原因已枯死,與其遙相對應、名揚世界的黃山“迎客松”也正用支架支撐著,人工加營養(yǎng)液以勉強維持生命。泰山的“六朝松”是泰山普照寺的名松之一,然而也因通風、澆水不當,管理不善瀕臨死亡。
孔維克委員說,山東很多景點的古木死亡原因除了自然衰竭之外,還因為人為改變了古木的生存環(huán)境。泰山中天門北向路右側(cè)的一排古柏,被當時的小吃攤熏死;岱廟里的古柏被凌霄纏死;嶗山太清宮景區(qū)的“絳雪”名古木,漸漸被香火熏死;嶗山太清宮300年老梅被旱死,紫薇被游客摸死。曾被蒼松翠柏掩映的曲阜孔林神道兩側(cè)的古樹,也因路面被瀝青覆蓋、樹下土壤不透氣而生存狀況危急。
孔維克委員建議,對古樹名木進行健康狀況的排查、摸底、登記,建立健康檔案,以便對癥下藥;盡快組織專家“會診”,通過調(diào)查、試驗、相關(guān)指標測定等步驟開展古樹復壯技術(shù)研究工作,論證古樹的病因所在,以有效延緩衰老;改善古樹生長環(huán)境,保持其周邊通風透光,敲除水泥混凝土,改鋪石板或青磚,優(yōu)化土壤結(jié)構(gòu),改善古樹根系的生長環(huán)境;加大對古樹名木保護的資金投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