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的綠色看點
2012年03月09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內容都有多處闡述。報告一出,敏感的媒體將注意力集中在為何PM2.5能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1年節能減排目標為何沒有完成、新興產業發展朝向何方等熱點問題,本版將歸納媒體觀點對以上問題進行解讀。
關注之一:PM2.5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昭示著什么?
備受社會關注的“PM2.5”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熱議的話題。除了PM2.5是近期公眾的焦點話題外,這一舉動還意味著什么?媒體認為它體現了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重視。
3月6日京華時報援引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的觀點。他認為,政府對PM2.5問題的重視,也是政府對公眾訴求的回應。他說,本屆政府可以說非常關注民生。PM2.5對公眾健康不利,民眾對造成灰霾天的PM2.5有很多不同的表達,而政府聽到了這些聲音。
這篇文章說,清華大學賀克斌教授也認為,政府的反復強調,不僅是對公眾的回應,也另有一番深意。他表示,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階段,GDP的增長與環境空氣質量矛盾突出。而在未來想要解決矛盾,不是環保部一家能做得到的,需要其他部門,特別是與經濟發展相關的部門共同組織和領導,協同解決。而中央政府的重視,也給予PM2.5問題足夠的高度。
同一天的華西都市報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燦發教授,王教授道出真諦: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報告從人民健康的角度,表明了政府對污染防治的決心。PM2.5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基本的環境質量、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許多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為,政府對PM2.5的重視正是為百姓提供不損害健康環境質量這一基本公共服務的具體落實。鐘南山接受新聞晨報采訪時表示,以往和不少醫生在談論健康時,只談及個人衛生、生活方式、對疾病的處理態度等幾大方面,但他近年來感到除了個人因素,要保持健康還需要“綠色環境”這一要素,其中空氣質量尤為關鍵。當天的北京青年報也刊登了人大代表們的看法。鐘南山表示,自2003年“非典”以來,國家就開始注重大氣污染防治和空氣健康,如今大氣污染防治被提到政府議事日程令人鼓舞。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日照市委書記楊軍表示,“PM2.5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說明政府高度重視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
關注之二:節能減排面臨哪些壓力和挑戰?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然而今年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節能減排、物價調控目標沒有完成,這一話題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本周各媒體集中分析了未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原因。
新華網題為“節能減排目標緣何成為老大難?”的文章指出,一些代表和委員認為,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艱巨。從數字上看,需節能6.7億噸標準煤。在污染物減排方面,新增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指標,且涉及農業、交通等基礎比較薄弱的領域,節能減排形勢很嚴峻。
目標沒有完成其實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文章指出,節能難,還是難在六大耗能行業,因為我們的階段性特征,工業化、城鎮化在加速推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說,“在這個階段,只要經濟增速稍微起來一點,對高耗能行業提出需求,鋼鐵、水泥生產就上來了,城鎮化需要用這些高耗能的東西,應當適當控制經濟增速。”
中國經濟時報刊登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的話,他表示,沒完成節能減排目標,最根本的還是沒有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然,這有我們工作上的原因,有些政策措施雖然提出來了,但落實不夠得力。”
雖然面對壓力和挑戰,但是人們對于節能減排還是給予了期望。3月6日的中華工商時報刊登了對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的采訪報道,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專門用一大段講節能減排,今年節能減排工作,既有了強度的控制,也有了總量的控制和措施的落實,所以今年肯定會比去年的情況要好。
關注之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否將成經濟轉型突破口?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建立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機制,加強統籌規劃、項目配套、政策引導,擴大國內需求,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媒體敏感到其中具有的深意,并對此進行了多方位解讀。
對于“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這一重要信息,3月6日中國證券報題為“消費成重點新興產業有揚有抑”的文章指出,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對新興產業的態度有揚有抑。大同證券認為,隨著2011年光伏標桿電價政策出臺,國內市場已經啟動,預計今年國內應用市場將是最大的“亮點”,但面對2011年快速大量釋放的新增產能,2012年行業產能過剩格局將無法得到扭轉,價格競爭依然激烈,行業盈利水平將維持在較低水平。
同一天的人民日報援引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的觀點指出,“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這些政策傳遞出政府有扶有控的信號,將對產業升級起到推動作用。王一鳴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建成一批龍頭企業和關聯的配套體系。
另外,戰略性新興產業被重點提及也將其與經濟轉型的關系加以明確。上海證券報指出,多位專家認為,這一舉動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而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也將因此展開。文章指出,在談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時首先提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如此排序說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地位。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突破口,也是未來發展賴以寄托的一個重要的方向。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教授劇錦文指出,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對已經出現臨時性過剩的太陽能、風能等產業,有關部門將出臺一些限制性措施。
為此,一些媒體也對新能源進行了預期。中國證券報指出,預計2012年國內風電行業的市場需求增速將進一步放緩,出口和海上風電市場發展仍難以取得突破,風電設備行業競爭仍將十分激烈。同時,隨著行業競爭加劇,風電設備龍頭企業在生產規模、研發技術以及產業鏈一體化程度等方面的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在未來的行業整合中,龍頭企業將占據主導優勢,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向龍頭企業集中。3月7日的中國證券報指出,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大唐集團原總經理翟若愚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也許是意識到可再生能源發展形勢的嚴峻性,此前停留在主管部門層面的“重質輕量”的新能源發展思路此次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基調。他認為,此次報告強調促進新能源利用、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和擴大國內需求,意味著政策將在目前國內新能源存量規模基礎上更加注重開發利用效果,注重國內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