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建植樹造林是王道
2012年03月12日
又到一年植樹節。樹木的成長需要適宜的氣象條件,需要我們精心呵護。但是樹木帶給我們的回報更是豐厚的。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亮麗的風景、宜居的環境,還是建設低碳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
樹兒成活看天氣 怕渴怕風怕低溫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設立了植樹節,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不同,各國無統一日期,不過,一般都選在雨季到來之前植樹造林。我國則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全民義務植樹節。
已從事植物研究將近50年的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閔九康教授表示,夏季太熱,冬季太冷,而秋季樹木即將進入“休眠期”,唯有春季,是我國植樹造林、播種綠色的最佳時機。
俗話說: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閔九康解釋,“此時天氣逐漸回暖,空氣濕度增加,加上苗木尚未發芽展葉,蒸騰作用不明顯、水分蒸發量小,良好的氣候條件最利于苗木成活成長。如果植樹前后天公作美來場春雨滋潤土壤,讓小樹苗們盡情吸收充足的水分,那將更利于樹苗成活。”
苗木的茁壯成長離不開適宜的水、光、空氣、溫度等氣象條件。閔九康說,苗木最怕渴了。如果土壤里水分不夠,可能直接導致苗木死亡。像是一些長期干旱的地區,土質堅硬,種后土壤干燥,很不利于成活。還有大風,尤其是北方,如果風力較大,勢必會加大蒸騰量,不利長根,也降低樹苗成活率。
氣溫也是小樹苗們能否存活的關鍵。在樹苗栽下后,若白天最高氣溫達10~20℃,更利于新栽樹木扎根;夜晚最低氣溫為5℃左右,樹木呼吸作用減弱,更易于養分積累,增加成活率。
中央氣象臺農業氣象中心主任毛留喜介紹,樹苗需要一個升溫平緩的環境,且在回暖的趨勢下,樹兒對低溫更為敏感,如果遇上倒春寒天氣,將可能導致樹芽受冷(凍)害,甚至夭折。因而需要根據天氣形勢采取推遲樹種播栽期,使樹苗抽鞘發芽時間避開冷期等對策。
宜居城市建設呼喚著城市森林
現在不少城市都在打宜居牌。宜居城市自然有很多標準,但專家們紛紛表示,“開展以綠化植樹為重點的城市森林建設才是王道。”
北京市園林局造林營林處處長蔡寶軍認為,“綠化是城市的基礎設施,而且是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它是人類生活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從綠色本身角度來說城市森林能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這方面它的意義非常重大。”
“城市森林不僅可以改善城市宜居環境,還可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閔九康說,森林中含大量的“空氣維生素”——陰離子,它可以改善人機體神經系統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漫步綠色環境中,讓人精神松弛、心情舒暢。
毛留喜還提到樹木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像是楊樹、樺樹、樟樹等,都可殺滅空氣中許多致病菌和微生物。一公畝的松或柏,在一晝夜可以揮發30公斤的殺菌素。中國人自古喜歡接近松柏,或許是早有默契了。
同時,城市森林還可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促進地方經濟和社區發展,增強城市和周邊地區經濟活力。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何桂梅博士補充道。
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曾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進行了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以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等。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左右。這僅是一棵樹,可想而知,森林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相信MAD建筑事務所設計的《重慶城市森林》,是不少人都向往的城市森林。這座高聳的商業大樓每一層都是一個在平面上彎曲的板,板上放上了樹,有的板還在空間上彎成個洞,洞里也長滿了樹。盡管從可行性上講,它也許只是建筑師的一個空想設計,卻將未來高密度城市景觀與綠色自然理想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展現出一個綠色立體城市。
的確,大城市需要森林,應該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不再是“鋼鐵森林”,而成為真正的綠色森林。
應對氣候變化 “樹家族”可是實力派
讓我們把視角再延伸到氣候變化。現在全球變暖已帶來許多嚴重問題,立即行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一種共識,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股低碳風已經悄然刮來。低碳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而“樹家族”恰好天生就具備吸收二氧化碳的本領。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表示,“植樹造林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手段。”
賈治邦說,“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氣候是構成這個系統的重要一環,而森林,又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最重要的生物,在平衡碳循環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陸地上最經濟的吸碳器。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同時,森林也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據統計,陸地生態系統中一半以上的碳,都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所以說,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于減排。”
閔九康同樣也認為,“減緩氣候變化,應充分發揮森林吸碳和固碳的功能。此外,森林還有改善局地小氣候的特異功能。”
有研究表明,森林地區比少林地區降雨量多17%~26%;夏季氣溫可降低4~5℃,而冬季又可提溫3℃~4℃;空氣相對濕度可增大5%~20%。它所形成的溫爽、濕潤的小氣候,不僅使人感覺舒適,而且促進其他作物進行光合作用。森林對大氣里強對流天氣也有減弱作用,因此可減少、減輕強對流引發的暴雨、雷雨大風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侵襲。
由此可見,森林對于地球的氣候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為了積極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我國政府制定并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及《林業行動計劃》,積極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全球十億棵樹運動”當中。相信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并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活動,人類生存的氣候環境將會得到不斷的改善。大地上多一棵綠樹,天空中就少一片塵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綠化我們共同的家園,還地球一個清潔、健康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