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舊鼓樓大街公廁外景。北京市政管委會 郭衛東攝
曾幾何時,外國游客從北京公廁中倉皇逃出,連連抱怨:“連廁所都搞不好,還搞什么現代化!”眾多市民面對公廁臟、亂、臭以及如廁難等問題更是意見紛紛,無可奈何……而今,北京的公廁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高標準公廁亮相京城
據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有關同志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北京市每年都將公廁改建問題列入為民辦實事之中。2003年,一批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高標準公廁亮相京城;2004年底北京市提出“8到10分鐘內找到公共衛生間”的新目標;2005年北京市市政管理工作會議確定了公廁改造基本標準,水沖式、節水型等特點出現在新標準中。幾年來,全市共投資數億元,在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和繁華商業街、城市主要街道,新建、改建二類以上標準公廁1700座,將旅游風景區和公園的740多座公廁,按照國家《旅游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準,全部升級為星級標準,以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走在北京街頭,發現北京公廁不僅設計造型美觀,而且包含了高科技:海淀區的萬泉生態公廁,通過運用凈化槽技術,將污水分解,分解后的水清澈透亮,可直接用來澆花養魚;王府井的玻璃幕墻公廁,開辟了售貨角,廁所內還有電控室和地下配電室,通過太陽能集熱技術,對廁內保溫;故宮附近的公廁依據自己的地理優勢,將男女廁入口的一面墻裝修成宮廷墻,墻前設一龍椅,供游人拍照等, 受到中外游人的稱贊。
胡同公廁改建是重點
擁有大量胡同公廁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據2004年底統計,北京市政環衛部門管理的公廁有5447座,而坐落在舊城區內的胡同公廁就有近3000座。多年來,由于建造標準低,衛生條件差,多數胡同公廁存在臟、亂、臭的問題,居民意見很大。2005年,北京市市政管委制定了《關于加強公廁管理、加快公廁改造工作的意見》,由各區落實公廁改造和管理任務。各區環衛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如東城區的公廁多位于平房、胡同內,空間極其有限。環衛部門想方設法根據不同情況最大限度利用空間,盡量使每個廁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改建后的東四十二條胡同聯排式公廁,有8個獨立的廁間,每個廁間除了蹲位,墻角還有洗手池,蹲位和功能不減,但節約了占地面積。還有一些居民“沒有廁所不行,但公廁離誰近誰又不愿意”。對此,環衛部門堅持改建公廁一律在原址進行,盡量不占用居民的生活空間,不拆除原有設施;而新建公廁則堅持事先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東城區盔甲廠胡同一位居民說,他在這里已生活近50年,原來上廁所只能去附近工廠的旱廁,臭氣熏天,家里兩位80多歲的老人如廁更不方便。區環衛局決定在這條胡同新建一個廁所,由于選址在他家對面,所以特向他征求意見?!八麄冋f,新廁所無臭無味,節水環保,不會影響周圍環境。這是好事兒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舉雙手贊成。新廁所建好后,居民們再也不用去旱廁了。”
到2005年底,全市共完成1726座胡同公廁的新建改建任務,其中改建二環路以內未達標胡同公廁1263座。改造后的公廁,溝槽式變為獨立水沖便器,安裝了密閉增壓裝置,使用了泡沫封堵隔臭節水等新型環保技術,胡同公廁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根本改善。
公廁設計以人為本
無障礙設施建設,是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體現。北京作為首都,要建成現代國際大都市,又要舉辦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無障礙設施建設尤為重要。
80年代末,北京無障礙廁所僅有20座。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建成或正在改造的達近千座。新一代公廁既充分考慮無障礙通道和無障礙設施的配置,又考慮到殘疾人和老人、婦女、兒童的需求。如公廁門前設置殘疾人坡道,設置單獨的殘疾人廁間及無性別衛生間,同時設置一定比例的坐便器,并設有扶手、洗手盆及報警呼救器等;部分公廁還專門配置了婦女化妝臺及嬰兒平臺、兒童便器及放行李平臺。到2007年底,待公廁建設基本完成后,主要大街500米—800米,一般地區、街道800米—1000米之內基本能找到公廁。
采訪中,市政管委的同志說,盡管多年來我們在公廁改建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公廁建設標準高了,運行管理費用出現缺口;一些地區公廁布局不盡合理缺少公廁,部分群眾如廁不方便;保潔管理隊伍不穩定;監督管理責任待提高等。按照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綱要》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胡同廁所、院落廁所的建設和改造力度,并給予相應優惠條件,鼓勵企業進行公廁的改建和運營;落實公廁管理責任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