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資金缺口應該怎么補
2012年03月15日
在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中,不少地方認為資金缺口大是個問題。資金缺口在哪里?怎么堵上缺口?記者采訪了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部分全國政協委員。
“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涉及927個項目,估算總投資595億元,目前,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比例為30%,地方配套資金壓力很大。”全國政協委員潘碧靈結合湘江治理說:“除了請求國家提高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比例外,我們也考慮發行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債券來籌集資金。”
潘碧靈說:“我們希望國家發改委能比照產業類債券發行標準,適當降低發行門檻,允許湘江流域重金屬治理專項債券規模超過凈資產40%的上限,放寬發行主體3年連續盈利的要求,創新債券發行方式,以滾動方式在湘江流域長沙、株洲、湘潭、衡陽等地發行,緩解各地市治污資金壓力。”
結合云南省作為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生物多樣性寶庫保護和水電開發的現狀,全國政協委員楊焱平提出,在國家層面建立健全由受益地區補償生態保護區和資源開發區的機制迫在眉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全社會支持的生態補償投資融資體制。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積極探索資源使(?。┯脵?、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的補償模式。”
來自山西省的全國政協委員謝碧玲也有這一想法。不同的是,她提出的補償對象是生態環境治理。“山西作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60多年來產煤120多億噸,3/4貢獻給了全國各地,卻將生態破壞留在了山西,生產原煤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耗累計需要上萬億元的治理資金。”謝碧玲說,“如此龐大的成本,僅靠山西一己之力無法承擔。建議擴大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補助范圍,加大對資源環境歷史欠賬的體制性補償。”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還需要加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推廣力度。”全國政協委員葉惠麗說:“我國正處在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很多污染事故事后處理成本巨大。而近年來的實踐也證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保障能力已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