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超負荷的勞動,吳海和他的同伴們略微顯出了疲態,但在記者面前,他們臉上仍洋溢著喜悅與興奮,經過3080個日夜,歷盡艱辛,澆筑總量1600多萬立方米,2006年5月20日14時,三峽大壩的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完畢,右岸壩段的鋼筋叢林已深深埋進大壩堅實的軀體。一座無裂縫混凝土大壩澆筑的世界奇跡,即刻誕生。
自1994年三峽工程一上馬,吳海就在這里工作,一干便是12年。在此期間,他只回過三次家,其中一次是回去結婚。“我們一般一年只休息四五天,做夢都想三峽大壩早日完工。”吳海說。他的女兒今年已經6歲了,但父女倆卻只見過兩次。“能參與三峽的建設,我這一輩子都會覺得驕傲,這么巨大的工程,世界第一啊!”吳海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用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大圈。
專門從事鋼筋安裝的劉玉瑾在此次澆筑中大顯神通,他練就了一手絕活:用手一握,就能說出鋼筋的型號;用手指一量,便可準確測出鋼筋間的間距。這一招,連很多干了幾十年的老工人都自嘆不如。1997年,劉玉瑾來到三峽青云公司。由于肯吃苦、技術精湛,1999年他被破格提拔為鋼筋班班長,成為公司惟一的農民工班長。
在許多人眼里,三峽大壩工程是苦力活,女人做不來。但記者卻在壩上看到了幾十名女工,其中一位是40歲的李英。她從青海老家來到三峽工地,開了5年的塔吊,幾乎天天都在170多米的高空作業。和她做同樣工作的還有3位女工,年齡最小的是18歲的姑娘王燕。記者采訪時,她正在開塔吊,知道記者的鏡頭對向她,王燕發出了咯咯的笑聲,卻因害羞而不愿探出頭來。
壩上,青云公司調度室主任趙敏在來回巡查,腳步輕快,邊走邊和同事們打招呼微笑致意。“大壩全線建成,標志著三峽工程主體工程的全面完工,但對很多工程隊來說,也意味著‘三峽生涯’的結束。”望著整整奮戰了十年的工地,趙敏眼里流露出不舍之情。“我們也許馬上就要走了,至于到哪我也不知道,但一想到要離開三峽,離開大壩,心里很不是滋味,畢竟相處了這么多年,也有感情了。”李英低下頭說,“雖然很舍不得,但不管怎么說,三峽大壩有我的印記,即使離開,也已經沒有什么遺憾了。”
壩頂上,除了工人,記者,還有很多前來目睹大壩封頂的移民,周開章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前所在的中堡村是“三峽移民第一村”,即三峽大壩的軸心所在地。施工前,全村2000多人三天內全部搬走,最早為三峽大壩讓出了千余畝土地。老人說他們搬過兩次家,而他們中的一些人竟先后搬過4次以上的家,連家具都搬散了架。劉家河村103位移民在窩棚里過了3個春節,直到大江截流后才搬到永久性居住點。
王成剛(左)、劉永江(中)、朱啟亮(右)在大壩上已做了4個月混凝土工,大壩封頂那天,他們登上高山,看看燈火通明的大壩,欣喜異常
安裝中的發電機組
最后一倉混凝土的澆筑完成,標志著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全面完工。但整個三峽工程只完成了總量的80%。今后的主要項目還包括:今年6月份爆破拆除三期上游圍堰;汛后,水庫蓄水至156米;12月,右岸電站尾水門槽及閘門安裝完成;明年3月三期下游基坑進水;明年7月,右岸電站首批機組發電以及2008年右岸電站12臺機組安裝完成。
施工人員清理大壩的壩頂
5月19日中午,大壩下的右岸電站施工現場,勞累了一上午的女工們在一塊陰涼地方稍許歇息。數萬名女性建設者默默地奉獻在三峽工地
當地姑娘小鳳和來自江蘇連云港的劉希寶在大壩工地相識并結婚后,把家安在了工地附近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