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低碳生活向過去學習
2012年04月19日
“垃圾要分類回收”,“購物時請自帶布袋”、“多吃雜糧粗糧”,這些標語引領著人們的低碳生活。“低碳”這個詞,被主流媒體打造成了時尚的象征,似乎什么事只要與“低碳”有聯系,它就時髦了、現代了,雖然有炒作“概念”之嫌,不過,隨著社會和普通民眾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于環境的關注現在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低碳生活。
如果靜下心來,細細回味,已過中年的人總會記得,小的時候,雖然物質生活比較貧乏,但生活方式卻很低碳,穿的是自種、自紡、自織的棉布衣,出行主要靠步行和自行車,吃的都是沒有加工的粗淡食品,醬油、鹽等調料都是散裝的,大人、小孩幾乎人手一塊手帕。
“撲咚,撲咚”,小的時候聽到撥郎鼓的聲音,就知道收貨郎來了。大人、小孩們紛紛拿出自己積攢多時的廢品,如用過的牙膏皮、電池,曬干的雞毛、雞胗,還有廢布頭、廢紙、廢銅爛鐵等,以貨易貨,圍著貨郎攤挑選自己需要的東西。大人需要的東西有縫衣服納鞋用的針、各種顏色的線、手帕等,小孩則喜歡本子、鉛筆、水果糖等。東西雖小,但經濟適用,交易量不大,雙方都受益。收貨郎總會定期來到,收走廢品,還時常帶來一些新奇的小商品,為鄉村寧靜的生活帶來快樂。
每到秋冬季節,家家戶戶會分到十幾棵竹子,這是篾匠師傅最忙的時候。他們為千家萬戶編制竹席、竹床、籮筐、簍子、簸箕、篩子等,有大的、小的、圓的、正方的、長方的等。竹制品是個好東西,又輕又結實,經濟、美觀又耐用。夏天竹床竹席最適用,找個陰涼地方一放,就能睡上美美一覺,根本不用風扇;籮筐用來盛糧食裝飼料,既能碼放又能懸掛;簍子用途最廣泛,每家都有大大小小的好幾個,可以裝蔬菜、水果、生食、熟食,不管是干的還是濕的都行,它透氣好;簸箕和篩子用來晾曬食品,它也是制作一些小吃的工具。南方天氣潮濕,竹制品不怕水、不怕臟,濕了一晾它很快就干了,臟了用水一沖它就干凈了。如果有破損,心靈手巧的叔叔大伯們自己也能修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竹制品用上10年、20年是很正常的。如果實在破損得不能用了,就砍了當柴火燒,燃燒留下的灰燼是給剛出土竹筍的上好農家鉀肥,于是一個新的生命輪回又開始了。
離家五六里有個叫“河口”的小集鎮,地處3縣交界,每逢雙日趕集,它就成為了方圓二三十里地鄉親們農產品的交易中心。那時根本不用塑料袋。如果買肉,屠戶稱完后,用草繩一捆,然后打個結,提著就能拿回家;如果買一兩條魚,在魚嘴軟骨處穿個孔,用細草繩一穿就能提著走,如果買得多,稱完后往簍子里一倒就行;食品商店里的點心、糖果用紙包裝后,再用紙揉搓成的繩捆扎。鄉親們趕集時,都帶著簍子、布袋,買完東西后,簍子上面蓋塊布既遮陽又保留隱私。記得有一次,我還讓母親熬制了一碗米糨糊,同幾個小伙伴一起,在學雷鋒活動中,拿用過的課本,為小賣部糊制了400多個裝食品的小紙袋。
那時母親做飯時,總是將淘米水倒在一個盆里。當全家吃完飯后,母親將淘米水再倒到鍋里,用柴火加熱后,開始洗碗。洗碗布也是天然的,它是用絲瓜瓤晾干做成的,不僅耐用去污力還很強。用淘米水洗過的碗再用涼水一沖光潔如初。洗完碗,刷完鍋后,將淘米水倒到泔水桶里,成為喂豬的上好豬食。
如今的生活富裕了,物質豐富了,城市化越來越濃了,向往的生活逐漸變成了現實,但是國人又面臨著生活環境的持續惡化。人們開始為自身生存狀況擔憂,倡導低碳生活,并檢討自己掠奪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的生活方式。如何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同時,維持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平衡點,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歷史在前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生活中去,但在生活方式上,在消費理念上我們可否多向過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