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城市環境管理問題嚴峻且復雜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我國中小城市轉型面臨著比大城市更為嚴峻和復雜的現實問題。總體上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水平不夠高,與大城市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在去年的第八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這些差距包括以下5方面: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三是城市化發展滯后,四是民生建設水平較低,五是資源環境壓力顯現,經濟發展中的高消耗、高污染等問題還依然嚴重。
針對這些差距,長期關注中小城市環境問題的中持(北京)環保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持”)總經理陳德清表示,單就環境保護工作來說,中小城市至少有三大問題需要解決:一是鄉鎮企業長期污染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二是城市化、城鎮化過程中城鄉治理方式的變化所帶來的環境管理難題;三是不斷成長的工業園區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說白了,就是歷史遺留環境問題、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問題和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問題。”陳德清說。
隨著國家上大壓小、淘汰落后產能等產業政策的不斷深入,小冶煉、小水泥、小造紙等基本被淘汰。而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在縣城或鄉鎮,這些小企業由于經濟條件所限,技術落后、設備簡陋,其在生產過程中往往造成嚴重的區域污染。企業被淘汰之后,污染治理問題卻難以解決。
更需要關注的是,比之目前大城市某些產業轉出之后的污染遺留問題,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土地資源相對寬裕、環境意識相對薄弱等原因,這些遺留問題的解決整體上尚未提上日程。
而在城市化和城鎮化迅速推進的過程中,部分原有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的不適應性也逐漸表現出來。
其一,污染治理模式不適應。“縣縣都有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是近年來不少中小城市實施環境管理的必修課。但是,隨著城市或城鎮面積不斷擴大,原有治理設施難以覆蓋更廣范圍,而面對日趨嚴重的農村面源污染,尚未有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
其二,管理模式不適應。在去年6月記者采訪某縣環保局長時,對方第一句話就是“我正在鄉下查秸稈禁燒”。每年夏秋時節,秸稈禁燒幾乎成了部分基層環保局的頭等大事。“每年有半年就忙這個,但秸稈禁燒應該是農業工作。”這位環保局長對此頗有微詞,但權責不明的情況在地方上卻并不鮮見。
此外,在地方上,哪里出了問題就跑哪里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甚為普遍,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亟待改善。城鄉環境管理較為復雜,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應從更高層面綜合協調。
而工業園的污染治理問題最為迫切。這里所說的工業園包括各種產業園、技術開發區等。工業園區的發展在我國已有較長時間,像蘇州工業園經歷近2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園區建設的典范。但對于中小城市尤其是區縣一級的園區來說,其發展理念、建設以及運作模式仍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
現在利用國債資金建設市政生活污水處理廠后,同時承擔工業污水處理任務的現象在中小城市很常見。
對于一些中小城市來說,表面的困難背后,折射的是更深層次的理念博弈。根深蒂固的唯GDP政績觀、亟待發展的區域經濟、趕超周邊的強烈沖動,都成為執政理念、執政模式轉變的現實障礙。
“招商引資仍然是我們的頭等大事,”一位基層官員私下告訴記者,雖然地方也比較重視環境保護,但往往將其作為“無奈之舉”,設施建設以“擋箭牌”為主要目的,擋的是國家環境政策之“箭”,“掩護”經濟發展。
“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在我們小地方連口號都算不上。”這位官員如此評價。
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很被動,甚至要繞很多彎路。這位官員說,他們正在開展當地工業聚集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設計已經完成,但根據他的經驗和相關調查,即便將來設施建成,也不能滿足工業污水處理要求,“模式太陳舊,設計太落后,這是一個注定要被改造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