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水污染造就了長江刀魚成奢侈品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家住長江邊,在小的時候,清明節前都能吃上幾頓長江刀魚。吃長江刀魚在清明節前吃,是因為刀魚的刺是軟的。而這幾年來,長江刀魚幾乎絕跡,餐桌上食用長江刀魚作為身份的象征,盡管價格貴的驚人,仍然供不應求。
長江刀魚,味道鮮美,與鰣魚、河豚并稱為長江三鮮,過去也就是尋常百姓家的一道菜,幾塊錢就能夠買一斤,而今年最貴的一斤要賣到八千塊錢,成了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尋常百姓已再也吃不起了。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黃金所以成為硬通貨,就是因為產量太少,近年來長江刀魚也是如此。一份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刀魚的產量為3750噸,1983年降到370噸,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到了現在則有了一個形象的說法,一條船12個小時才能撈上兩條二三兩重的刀魚。同樣,鰣魚、河豚也難見蹤影。
長江刀魚所以產量銳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水環境污染造成的,即由于沿江企業排污及航道運輸量大量增加,使長江水質達不到刀魚生存和產卵的要求。長江刀魚是一種洄游性的魚類,每年從東海進入長江口向上洄游,尋找產卵場,歷史上曾洄游到洞庭湖,現在距離越來越短基本上到鄱陽湖湖口那一段就是產卵區了。在洄游過程中,若遇到一塊水域水質狀況不好或水域污染,就會使洄游活動終止,魚苗產量就會大量下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指出,環境問題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現在整個長江總體水質現在還沒有導致讓長江刀魚絕跡,但是不排除還是有這個可能。
長江刀魚銳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度捕撈,即漁民們布下了天羅地網,刀魚從長江口到產卵場要過千層網。為了保護漁業資源,根據“捕大留小”的原則,漁政部門對特許捕撈船只使用的魚網做了嚴格規定,要求網目尺寸4厘米以上,但有的漁民和無證捕撈船布下的深水網又深又密,網眼網眼最小的僅2厘米,連幼苗也一網打盡。因此,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至今,湖南、湖北江段基本上找不到洄游的刀魚,1996年左右江西、安徽江段也形不成魚汛了。漁政部門表示,雖然在刀魚捕撈期間,各級部門開展了多次執法,但由于水域大、船只多,違規操作難以杜絕。據悉,今年以來截止3月26日,上海漁政、海警已組織聯合執法五次,查處案件86起,罰沒款30多萬元。
目前,中華鱘等魚種人工繁殖已經突破,但長江刀魚只能野生,不能人工繁殖,它還是一種頻臨滅絕的物種,長江則是天然種子資源庫。從這個角度講,保護長江刀魚的意義,不僅在于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同時還有保護物種的意義。因此,有漁業專家主張一定要禁捕。但在當下的權宜之計是,要采取措施,保護長江水質環境,加大執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