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之死敲響生態警鐘
2012年05月11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第8版
江豚有著上揚的嘴角,看起來似乎在向每一個看著它的人“微笑”。然而,面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頻頻出現的江豚死亡事件,這種迷人的“微笑”看起來卻是如此令人憂傷。
自今年3月以來,鄱陽湖、洞庭湖及長江安慶段連續出現江豚密集死亡事件,讓人們擔心本來已經非常稀少的“水中大熊貓”正重蹈白鰭豚滅亡的覆轍。
江豚死亡并非首次。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次數量之多、時間跨度之密,在長江流域生態史上十分罕見。
江豚是長江水生物種多樣性的一個典型例子,它的遭遇折射出了長江流域其他水生物種面臨的生存窘境。而正是非法捕魚、環境污染、肆意采砂等破壞水生生態的行為,把包括江豚在內的越來越多的水生珍稀動物推向絕境。
江豚密集死亡根源何在?
非法捕撈、水質惡化、無序采砂等行為極大地威脅著江豚的生存環境,成為了導致江豚密集死亡的原因。
3月3日,在離湖南省岳陽市中心市區60余里的煤炭灣,洞庭湖老港蘆葦場副站長楊岳希發現兩頭江豚死尸,后驗證均是雌性江豚,其中一頭懷孕已經8個月。
身為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愿者的羅一平是岳陽市鹿角鎮的一個普通居民,從3月3日岳陽市煤炭灣發現兩條腐爛的江豚尸體時起,他每天都來到離家不遠的碼頭,告訴來往漁民,一旦發現死亡江豚就立刻打電話給他。
然而讓羅一平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悲劇竟然密集上演:在4月15日前的一個星期之內,漁民們在岳陽市洞庭湖水域接連打撈出8條江豚尸體,其中一條江豚腹中還懷有待產胎兒。
“看著這些樣子可愛的江豚遺體上原本暗灰色的表皮泛黃,真是不忍目睹。”參與打撈江豚尸體的漁民張建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難過得幾度哽咽。
據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徐亞平給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江豚陸續死亡,根據漁民反映的情況和協會巡邏隊直接發現的江豚總計為12頭,打撈上來的江豚尸體為6具。
無獨有偶,在位于洞庭湖下游的安徽省長江安慶段近來也發生了江豚死亡事件。數據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長江安慶段已發現10只死亡江豚。而今年2月以來,同為長江江豚生活區的鄱陽湖死亡江豚數量超過20頭。
關于江豚的死亡原因,各種說法不一:有人說江豚對他們生存環境感到“絕望”,它們采取了“絕食自盡”的方式了結生命;也有說是螺旋槳擊打致死,但并非所有江豚的尸體都有外傷。
“太慘烈了!”說起江豚死亡徐亞平甚為感嘆。
據他介紹,此次在洞庭湖流域發現的12頭死亡江豚中至少有7頭是雌性江豚,眼下正值江豚的孕期,母豚的死亡直接導致小江豚胎死腹中。
4月15日發現的是一頭雄性江豚的尸體,志愿者們打開它的嘴時,在口腔內發現了一條尚未被吞進的魚,看到這一幕后徐亞平唏噓不已。
4月9日,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員、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謝擁軍對3頭死亡江豚進行了解剖。
這些江豚身上沒有致命外傷,但它們的消化系統中沒有任何食物殘留,且內臟都是黑的。這一特征與鄱陽湖近日接連死亡的江豚高度相似。
江豚緣何頻頻死亡,除了與氣候不正常、水位較往年低等因素之外,江西省漁政局副局長陳芙根據今年以來在鄱陽湖湖區發現的非正常死亡江豚情況推測,洞庭湖江豚餓死的可能性較大。
“今年以來,受天氣因素影響,湖區水位上下浮動較大,江豚誤入湖汊時,水位可能驟然下降,導致江豚被困在干涸的湖汊里無法覓食而餓死。”
徐亞平也表示,對于洞庭湖來說,雖然湘、資、沅、澧四大支流都有水注入洞庭湖,但長江水位持續過低,也導致了洞庭湖水位時漲時落。
而另一個導致江豚死亡的最大嫌疑就是滅螺行為。
有消息稱,3月27日—28日,湖南、湖北兩省沿洞庭湖流域舉辦了血吸蟲防治滅螺競賽,為此湖邊打了很多滅螺藥,有可能藥與垃圾被沖入湖內造成了污染。
當然,江豚的真正死因有待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關專家以及有關部門的科學分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洞庭湖就曾因血防滅螺不當導致過江豚的集體死亡。
“用電擊魚、滾鉤捕魚都會傷害到江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克雄介紹說,4月運到水生所進行解剖的兩頭洞庭湖死亡江豚,一頭可能是被螺旋槳打死的,而另一頭也是在非正常情況下突然死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洞庭湖當地的一些漁民看來,江豚死亡與非法捕撈、水質污染、無序采砂等有著密切關聯。
負責處置此事的湖南省岳陽縣漁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天懷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目前江豚的生存面臨著來自人類的巨大威脅——電捕魚、“迷魂陣”、矮圍等毀滅性非法捕撈方式造成魚類枯竭,導致江豚食物嚴重匱乏。
另外,長江干流和洞庭湖水質逐漸惡化,加上無序采砂活動,以及此次在洞庭湖湖邊噴灑農藥滅螺等因素,都極大地威脅著江豚的生存環境,亦是造成此次江豚密集死亡的原因。
江豚或將面臨滅絕厄運?
人為活動影響加劇,魚類資源衰退,江豚數量迅速減少,如不加以防范,江豚重蹈白鰭豚滅絕命運將成為現實。
長江江豚頻頻死亡,兇訊令人揪心:江豚這一“水中大熊貓”是否會快速步白鰭豚后塵,最終走上滅絕之路?
“真是不敢深想,因為這12頭江豚只是被人們發現的部分。而按照以往經驗,很可能還有因沉沒、漂流、失蹤而導致未能被發現的江豚尸體。”徐亞平說。
而按照這一推斷,江豚死亡數量將有可能超過12頭。
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13個全球旗艦物種之一,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一帶,以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長江干流為主。它與白鰭豚是長江中的一對難兄難弟。隨著白鰭豚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江豚就成為我國淡水水域唯一的胎生哺乳動物。
曾在洞庭湖湖面捕魚多年的老漁民們都視江豚為“湖神”——每到變天或湖面刮大風之際,江豚就會在浩瀚的湖面上成群結隊來回跳躍。透過這一特殊信號,漁民們能擇機安全返航,待風過之后再次出湖。如今,這些“湖神”或將面臨滅絕的厄運。
王克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此次死亡的江豚身長大多在1.3米—1.63米之間,雌性居多,年齡大約在4歲~6歲,相當于人類的20歲—30歲,正值青壯年,是繁衍生息的絕佳時期。這次大規模的江豚死亡事件,將對生活在洞庭湖的江豚家族帶來致命打擊。
近20年來,長江江豚種群量快速衰減,科學家們甚至擔心,長江江豚或將重蹈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的覆轍,成為下一個滅絕的淡水豚類。
其實就在現在,江豚已然不可避免地在重復著白鰭豚的悲劇,它的種群數量正在逐年銳減。
1991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根據多年在長江中下游對江豚進行考察的資料和收集到的標本進行研究,認為當時長江中下游江豚種群數量約為2700頭。
2006年,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調查,在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這“一江兩湖”江豚主要生存水域的江豚數量僅剩下1800頭,其中長江1200頭、鄱陽湖450頭、洞庭湖150頭。
這個數字少于大熊貓,且江豚非正常死亡數也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瀕危野生動物。于是,江豚也悲壯地獲得了一個稱號——水中大熊貓。
2006年9月—2012年1月間,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洞庭湖及鄰近水域的長江江豚進行了7次種群生態考察,數據顯示,洞庭湖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年下降率為16.6%,整個長江下降率在每年5%~10%之間。
2008年以來,江豚每年死亡的案例都在20起左右,今年更是來勢洶洶,“一江二湖”接連發生江豚死亡事件。
以洞庭湖為例,至2012年3月初江豚銳減至85頭,而此次12頭江豚死亡,則又宣告了洞庭湖的江豚只剩下了70多頭。
在采訪中,專家分析,這樣的數據意味著活動在這一水域的長江江豚很可能會在未來的10年—20年之間出現區域性滅絕。
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辦公室主任蔣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江豚的生存環境主要來自食物缺乏、傳統的捕撈方式正在被違法和密集型的捕撈方式所取代、采砂船影響、水質整體狀況惡化等4方面的威脅。
“洞庭湖是個過水湖,魚也是過水的魚,我們不撈,也要被下游的人給撈光的,還不如自己撈呢。”在岳陽市人大一次專題討論解決保護區內清除“迷魂陣”會議上,一位受邀參加會議的漁民代表如此陳詞。
漁民的發言反映了湖泊自然資源利用競爭的事實。洞庭湖短時間內在某些集中區域突發江豚集體死亡事件絕對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
江豚是吃魚的動物,現在洞庭湖四處可見成排的漁網,雖然湖中的魚不至于被捕撈殆盡,但是“人豚爭魚”的現象頗為嚴重。
在這里,一種趕盡殺絕的捕撈方式應運而生,那就是“電打魚”。從三江口、洞庭湖盆內溝渠壕溝到四水入湖口所有的航道里,幾乎都能夠看到“電打魚”船只的身影。所過之處,不管是魚蝦還是螺蚌盡數遭殃,即使江豚也無法避免。
此外,當地人將洞庭采砂船戲稱為“岳陽的航空母艦”群,洞庭湖口采砂船、運砂船及大型集裝箱貨輪等各類船只大量聚集,已形成一道江豚無法逾越的屏障,阻擋了江豚洄游路徑,巨大的噪聲更使江豚不敢洄游。
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生性膽小的江豚甚至連洞庭湖大橋都不敢越過,使得洞庭湖江豚逐漸成為一個孤立的種群。
“挖砂船的日夜挖掘,不僅直接危害江豚,而且把湖底砂子抽走,破壞了魚類產卵、著床、孵化的湖床,造成洞庭湖魚類資源的連年下降。”徐亞平說。
據了解,每年東洞庭湖上有來自湘、鄂、川、渝、皖、贛、蘇、浙、魯等9省56縣的7000多艘捕魚船、1萬多漁民在此生產生活,這個數字是上世紀50年代的2.5倍。
這些漁民85%擁有迷魂陣、布圍子、深水張網等工具。
不久前,岳陽市對洞庭湖魚類進行調查,結果令人吃驚:洞庭湖現有魚類品種僅有十幾種,而在上世紀80、90年代,洞庭湖魚類品種多達120種左右。
魚的種類數量在減少,捕撈總量也在連年下滑。洞庭湖水域的天然捕撈量由高峰期的每年12萬噸降至目前的每年2萬~3萬噸。
在徐亞平看來,江豚離奇死亡之后,湖面上已經基本看不到非法捕魚的漁民,但矮圍、迷魂陣、滾鉤、海網,甚至毒、炸等毀滅性的捕魚方式在洞庭湖區已經存在了20多年。
“電打魚、迷魂陣、掛鉤、矮圍,也可直接造成江豚受傷擱淺后死亡。”徐亞平分析認為,周邊工礦企業的排污和血防滅螺導致水體受到污染,會導致江豚死亡;同時,大型運輸船、采砂船螺旋槳直接打傷、打死江豚的事情也經常發生。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魚類資源衰退是導致長江江豚種群快速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但影響魚類資源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個原因都會造成魚類資源衰退和江豚死亡,“但這些威脅因素并不是單獨作用,它們對江豚的危害是累加的。”
“近5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這些因素呈現了加劇的趨勢。尤其是近年來異常氣候頻繁,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連續幾年的干旱氣候,給江豚的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如不加以防范,極端氣候事件可能最終導致江豚滅絕。”王丁非常擔憂。
誰來為江豚留下生存空間?
控制過度采砂、運輸活動,減少捕撈強度,養護漁業資源和水生生物資源,減少對洞庭湖的污染,或可為江豚生存留下一片空間
在江豚死亡事件發生后,有建議認為應該把江豚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此,王丁認為這是完全有必要的。
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現在僅剩下1000余頭,而且種群呈現急劇下降趨勢,已經處在滅絕的邊緣,最快未來15年內可能就會在野外滅絕,極度瀕危。而我國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是1989年制定的,經過20多年時間,情況同當初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鑒于長江江豚的瀕危狀況,科學家和環保人士多次呼吁將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是保護等級的改變需要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的評定,并最終報請國務院審批,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周期。
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局局長、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富榮日前針對江豚問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長漁委執法手段落后,執法力量不足,而長江治理和保護面臨著江段長、范圍廣等問題,又涉及到多個管理和執法部門,“針對江豚死亡事件我們正在組織專家進一步調查。下一步,會考慮提升江豚保護級別,采取遷地保護等措施,加強對江豚的保護。”
對于江豚保護,目前主要有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繁殖保護三種方式。
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故道已建立了首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群體,目前已有30多頭江豚,是世界上唯一被認可的成功的淡水鯨類遷地保護區。
然而王丁指出,從保護生物學角度來講,原地保護始終是物種保護的最優選擇。洞庭湖、鄱陽湖兩湖地區仍需堅持“原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只是輔助手段。
對此,蔣勇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就地保護是最根本的保護措施,因為長江江豚還要長期生活在這個區域中。但如果短時間內無法達到明顯的效果,則考慮進行遷地保護。”
據了解,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辦公室最近將赴湖南、湖北、江西、江蘇等地尋找適合進行遷地保護的地點,“或許一個地方的水深和水質可以,但人類活動不一定符合要求,這些需要現場考察,以找出像天鵝洲那樣的地方。”蔣勇說。
據了解,江豚對生存環境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包括水質要求比較高,水深要求枯水期也能在4米以上,周邊的人類活動像挖沙和漁業活動比較少。在考察過程中,既要考察自然環境,包括水深水質、魚類資源,還有考察當地的人類活動,因為現在很難再找到一個沒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了。
長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的區域,周邊人類活動強度大,長江水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而且長江被稱為“黃金水道”,是我國最主要的航運通道,航運非常繁忙。長江干流和兩大湖泊保護區內的很多人類活動無法根本禁止,保護區保護江豚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在王丁看來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了7個保護區,但是江豚的種群數量仍然急劇下降的原因。
“實際上,我們目前在湖北天鵝洲做的遷地保護工作也仍然是在自然條件下的保護,因為天鵝洲故道原來就是長江的一部分。”王丁說。
在王丁看來,對于洞庭湖區長江江豚的保護,在核心區要遵循“禁砂、禁漁、拆圍、限速”八字原則,同時必須對城陵磯地區進一步嚴格船舶管理措施,為江豚留出江湖洄游通道,通過長江江豚就地保護,帶動整個洞庭湖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
對此,徐亞平認為,在保護江豚方面,公眾的江豚保護意識有待提高,漁政部門應該加強履職,迅速加大保護力度。
徐亞平還建議,應減小捕撈強度,養護漁業資源和水生生物資源,減少對洞庭湖的污染,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對采沙、擴葦,運輸等生產活動,要有序有節制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