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密集死亡的根源是什么?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自今年3月以來,鄱陽湖、洞庭湖及長江安慶段連續出現江豚密集死亡事件,讓人們擔心本來已經非常稀少的“水中大熊貓”正重蹈白鰭豚滅亡的覆轍。
江豚死亡并非首次。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次數量之多、時間跨度之密,在長江流域生態史上十分罕見。
江豚是長江水生物種多樣性的一個典型例子,它的遭遇折射出了長江流域其他水生物種面臨的生存窘境。而正是非法捕魚、環境污染、肆意采砂等破壞水生生態的行為,把包括江豚在內的越來越多的水生珍稀動物推向絕境。
月3日,在離湖南省岳陽市中心市區60余里的煤炭灣,洞庭湖老港蘆葦場副站長楊岳希發現兩頭江豚死尸,后驗證均是雌性江豚,其中一頭懷孕已經8個月。
身為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愿者的羅一平是岳陽市鹿角鎮的一個普通居民,從
然而讓羅一平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悲劇竟然密集上演:在
“看著這些樣子可愛的江豚遺體上原本暗灰色的表皮泛黃,真是不忍目睹。”參與打撈江豚尸體的漁民張建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難過得幾度哽咽。
據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徐亞平給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江豚陸續死亡,根據漁民反映的情況和協會巡邏隊直接發現的江豚總計為12頭,打撈上來的江豚尸體為6具。
無獨有偶,在位于洞庭湖下游的安徽省長江安慶段近來也發生了江豚死亡事件。數據顯示,今年截至
關于江豚的死亡原因,各種說法不一:有人說江豚對他們生存環境感到“絕望”,它們采取了“絕食自盡”的方式了結生命;也有說是螺旋槳擊打致死,但并非所有江豚的尸體都有外傷。
“太慘烈了!”說起江豚死亡徐亞平甚為感嘆。
據他介紹,此次在洞庭湖流域發現的12頭死亡江豚中至少有7頭是雌性江豚,眼下正值江豚的孕期,母豚的死亡直接導致小江豚胎死腹中。
這些江豚身上沒有致命外傷,但它們的消化系統中沒有任何食物殘留,且內臟都是黑的。這一特征與鄱陽湖近日接連死亡的江豚高度相似。
江豚緣何頻頻死亡,除了與氣候不正常、水位較往年低等因素之外,江西省漁政局副局長陳芙根據今年以來在鄱陽湖湖區發現的非正常死亡江豚情況推測,洞庭湖江豚餓死的可能性較大。
“今年以來,受天氣因素影響,湖區水位上下浮動較大,江豚誤入湖汊時,水位可能驟然下降,導致江豚被困在干涸的湖汊里無法覓食而餓死。”
徐亞平也表示,對于洞庭湖來說,雖然湘、資、沅、澧四大支流都有水注入洞庭湖,但長江水位持續過低,也導致了洞庭湖水位時漲時落。
而另一個導致江豚死亡的最大嫌疑就是滅螺行為。
有消息稱,
當然,江豚的真正死因有待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關專家以及有關部門的科學分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洞庭湖就曾因血防滅螺不當導致過江豚的集體死亡。
“用電擊魚、滾鉤捕魚都會傷害到江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克雄介紹說,4月運到水生所進行解剖的兩頭洞庭湖死亡江豚,一頭可能是被螺旋槳打死的,而另一頭也是在非正常情況下突然死亡。
在洞庭湖當地的一些漁民看來,江豚死亡與非法捕撈、水質污染、無序采砂等有著密切關聯。負責處置此事的湖南省岳陽縣漁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天懷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目前江豚的生存面臨著來自人類的巨大威脅——電捕魚、“迷魂陣”、矮圍等毀滅性非法捕撈方式造成魚類枯竭,導致江豚食物嚴重匱乏。
另外,長江干流和洞庭湖水質逐漸惡化,加上無序采砂活動,以及此次在洞庭湖湖邊噴灑農藥滅螺等因素,都極大地威脅著江豚的生存環境,亦是造成此次江豚密集死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