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力報告
2012-05-21
今年是里約地球峰會召開20周年,5周之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 20峰會”)又將召開。不過,最近發布的兩組調查結果表明,地球資源消耗加劇,“身體”堪憂。
本周,環保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2012》(下稱“報告”),盤點過去20年來的地球“健康狀況”。報告顯示,地球多樣性在1970年以來下降了28%,熱帶地區下降了60%。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來翻了一番,“我們正在使用相當于1.5個地球的資源來維持我們的生活。”
無獨有偶,美國地質調查局最近研究發現,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收集起來,將能形成一個直徑為1385公里的“水球”,體積有13.86億立方公里。“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籃球的話,那么這個水球的體積比一個乒乓球還要小一些,淡水更僅占其中的2.5%。”科學家表示,雖然從理論上講,地球上水的總量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如發生較大程度的氣候變化或嚴重的污染,僅有的這些淡水資源也將“覆水難收”。
貧困國家正為富裕國家生活方式埋單
WWF全球總干事JimLeape在報告中稱:“我們目前的生存方式好似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地球可以使用。我們正在使用的資源超過了地球可供給能力的50%,如果我們不改變這一趨勢,該數字將會更快增長到2030年,即便有兩個地球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按照現有的發展趨勢,生態足跡不斷增大,自然資源不斷減少,WWF的專家估計,到2050 年人類將需要2.9個地球。
該報告也反映了富裕國家與貧困國家的巨大差別:高收入國家的生態足跡平均比低收入國家高5倍。據此推算,“如果人們都按照美國人的方式生活,人類需要4個地球來滿足其每年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如果人們都按照印度尼西亞的平均水平生活,那么全球只會消耗三分之二的生物承載力。”
不過,最貧困和最脆弱的國家正在為富裕國家的生活方式買單。根據地球生命力指數,1970年以來生物多樣性下降最快的地區位于低收入國家,這說明當一國的生物承載力(即資源再生的能力)不斷下降,它需要從其它國家的生態系統進口必需的資源,這可能給資源輸出國帶來潛在的長期損害。
20年森林砍伐面積相當于印度國土
CO2排放量持續上升也敲響了地球“亞健康”的警鐘。自里約峰會后20年來,盡管有《京都議定書》和世界的廣泛關注,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已經超出了自然的吸收能力。
報告顯示,目前,CO2排放量已經比1992年增加了40%,三分之二的增量發生在最近10年中。20年來,大氣中的CO2含量上升了9%,平均溫度上升了約0.4℃。每年夏天北極圈的海冰量減少35%,于2007年和2011年分別出現了最低值。
報告分析認為,森林砍伐是CO2排放的一個主要源,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在里約會議后的20年中仍然減少了3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印度的國土面積。
對此,雖然人類正在慢慢地轉向低碳能源,從目前來看似乎杯水車薪,仍需主要依賴化石燃料。報告顯示,自2004年以來,對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的投資增加了540%。太陽能使用量是20年前的300倍,風能是60多倍。專家分析說,“這聽起來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且可以肯定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兩種能源仍然僅占全球總能源供應量的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