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保護江豚能使多大勁
2012年05月31日
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巡邏隊14名隊員立下生死狀。
今年4月,湖南洞庭湖一周之內死亡江豚12頭、安徽安慶江段死亡江豚8頭、鄱陽湖死亡3頭。短短一個月,在長江江豚的三大生存場所,竟有23頭江豚被證實非正常死亡。2008年以來,江豚每年死亡的案例都在20起左右,今年更是來勢洶洶,一江二湖接連發生江豚傷亡事件。
在保護江豚的行動中,民間組織奔走于江豚死亡一線,為死去江豚“收尸”、解剖、分析死因,這股力量不可小覷。但是民間江豚環保組織保護因面臨資金、人力短缺等掣肘,舉步為艱,出路何在?
■江豚保護民間行動一個月內便有23頭江豚被證實非正常死亡,這一數字令人吃驚。
在洞庭湖、鄱陽湖,在安慶、南京等地,一些民間江豚保護組織積極行動起來,為死去的江豚“收尸”、解剖、分析死因。
但這一切沒能阻止江豚的接連死亡,到了5月21日,今年確認死亡的江豚已達到33頭。巧合而不幸的是,第一頭和最新一頭都是在南京下關發現的,且是哺乳期的幼豚。而那些死去的江豚,無一例外,都是“非正常死亡”,不少還是幼豚或者懷孕的母豚。
2002年7月14日,全世界人工飼養最成功的白鰭豚“淇淇”溘然長逝,長江鯨類保護工作者們十分悲傷。10年后,白鰭豚在長江唯一的近親,也是全世界江豚種類中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長江江豚,似乎正在步白鰭豚的后塵。
網友“海翁伯”在他的博客“淇淇的天堂”中,詳細記錄了2009年以來,長江江豚歷年的死亡記錄。這個原本是給“淇淇”建設的“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的博客在無意中成了民間江豚救護的“大本營”,關于江豚非正常死亡、江豚救護方面的文章,逐漸超過了關于“淇淇”的一切。民間環保組織、公益人士,在這里了解到江豚遭遇的生存危機后,又各自開始發聲,呼吁并行動起來,以期留住“最美的微笑”。
“海翁伯”實名于江,是河北經濟廣播電臺“綠色周末”欄目原主管。1997年與“淇淇”的相遇,使這位地道的河北漢子“一發不可收拾”地投入到了對白鰭豚的救護、宣傳等工作中。2002年“淇淇”離世后,他又決意為其著書立傳。但于江沒想到的是,當時他在武漢水生所白鰭豚館看見的那3頭黑乎乎毫不起眼的江豚,以后會成為他與長江鯨類結緣的另一種動物。
“1997年第一次看到‘淇淇’時,特別地震撼,想不到世界上還有如此可愛的動物”,當然,觸動于江的不是白鰭豚的可愛,而是白鰭豚館中這頭唯一的白鰭豚的孤獨,“如此可愛,卻又如此孤獨,讓我頓生憐愛之心”。但他“當時絕對沒想到,這樣可愛的動物,會在我們這一代就宣告滅絕”,于江認為,這是我們“做了一件非常對不起子孫后代的事情”。
2006年進行的“長江豚類國際聯合考察”,讓江豚逐漸進入公眾視野。1984年12月至1991年6月,中科院水生所曾對長江中下游的江豚進行過長時間的科學考察,觀察后測算出當時長江及沿江湖泊中的江豚數量為2700頭左右。但2006年的考察結果卻是:長江干流分布江豚僅有700頭~900頭,加上鄱陽湖和洞庭湖兩個湖區的江豚分布的數量,估計整個長江江豚種群約有1200頭~1400頭,只相當于1991年種群數量的一半,即使樂觀估計,也不過1800頭左右。
正是這一結果,使于江意識到,當年認為不起眼,不會存在生存危機的江豚,正在步白鰭豚的后塵,有可能讓我們這一代人再次看見另一場悲劇的上演。2008年開始,于江的博客“淇淇的天堂”中,開始出現有關江豚“意外死亡”及考察、救護等方面的內容。幾年過去,連于江自己也沒想到,關于這些方面的內容,已經成為博客的主體內容。而每一次記錄江豚的死亡,都是一次揪心的傷痛。
2008年20頭、2009年21頭、2010年19頭、2011年21頭,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后意味著這種在長江流域生存時間遠超人類的水生生物物種,正在面臨毀滅性的生存危機。擱淺、輪船輪機撞傷、違規捕魚誤傷、毒害、饑餓……死亡原因不一而足。于江每一次都盡力搜集這些江豚死亡的報道,圖文并茂地記錄每一起能找到確切信源的江豚死亡事件。
于江的努力,喚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特別是近兩年來,大凡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江豚死亡事件,總有科研人員、網友等在第一時間聯系他,向他提供照片、解剖資料、死亡原因分析等材料。博客“淇淇的天堂”也成了最不官方的關于江豚死亡的“官方發布站”。
隨著博客影響的增大,也有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加入到江豚的保護工作中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和石首、新螺、銅陵國家豚類保護區、安徽大學環保科技協會、蕪湖生態中心、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80后公益導演喬喬等,都先后投入到了江豚保護的公益宣傳中,其中不少機構,更是江豚保護工作的積極實施者。
但這一切,都沒能阻止越來越多的江豚死亡事件發生。截至5月21日,于江統計的2012年江豚“意外死亡”事件已達到36起,其中不少還是懷孕母豚。但是,讓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這個數字,不久就會再度更新。
■資金成為最大掣肘在洞庭湖畔也同樣活躍著一支保護江豚的民間組織——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這也是洞庭湖唯一一個專門保護江豚的組織。
“(與江豚)10年共存亡,現在都等不到10年了。”湖南日報駐岳陽記者站記者、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徐亞平深思地說。
徐亞平關注到江豚的銳減,是在去年8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項目官員韋寶玉找到徐亞平的電話,徐亞平至今都清晰地記得電話中所談的內容,“洞庭湖江豚以每年15%的速度減少,其死亡速率遠高于其他區域;目前洞庭湖只剩100多頭。”韋玉寶知道徐亞平一直在關注洞庭湖的生態環境,也很喜歡江豚,希望他能做點什么。
“我知道,天降大任于我矣。必須立即行動。”徐亞平說,“那天晚上,我喊兒子談話:男子漢當愛國、愛環境、愛動物、愛江豚,明早4點起床,一起下湖,想辦法搶救江豚。”
自此,徐亞平的記者生涯里又多了一項特殊使命:為子孫守護江豚!
他開始不斷下湖巡邏;不斷揮筆吶喊——《洞庭江豚,你在哪里?》、《有多少魚種可以重生?》、《拯救“水中大熊貓”》。他認為:江豚數量比大熊貓少,所以更珍貴。
有人說,現在的徐亞平更像一個斗士。其實,他很脆弱。在創作《人民日報》副刊發表的散文《為一頭“豬”發表宣言》時,他無聲地哭了,淚水落在鍵盤上,揩都揩不干。
就這樣他長期為洞庭湖的江豚保護奔走呼吁,并樂于向人講授保護江豚的重要性,他因此自嘲為“祥林嫂”。
在徐亞平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保護江豚的隊伍中來。
比起徐亞平,洞庭湖漁民何大明更早開始關注江豚。何大明祖祖輩輩都是洞庭湖上的漁民,看著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他便自發組織漁民在湖上進行巡邏,因為沒有執法權,何大明只能對非法捕撈者進行勸導,或者打電話給漁政(部門)、媒體。“為避免被人指責,何大明等巡邏漁民還賣掉他們的漁具及部分漁船,只剩下三艘漁船供巡邏之用。而巡邏的費用,則是由這些漁民自掏腰包。據了解,僅去年巡邏就花費了5萬元。
身為協會副會長,何大明說,巡邏隊是民間組織,沒有行政執法手段,碰到上述違法現象,只能靠嘴皮子和人死磕。
”我們過去靠捕魚為生,現在沒有什么魚捕了,靠著良心,來保護江豚。“巡邏隊員范欽貴介紹說,巡邏的主要對象就是打漁的高科技,他說的高科技,就是海網、迷魂陣、圍網等違規捕魚手段。
按照規定,14名巡邏隊員3人一組,晚上多加一個人,從早上8點半到晚上10點半,兩班倒巡邏,不論春夏秋冬。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志愿者夜以繼日地義務加班加點工作,幾乎沒有節假日;有的志愿者甚至因為保護江豚在巡邏回來的路上被人毆打致傷。
40多個志愿者在宣傳與巡邏上投注了巨大的精力,尤其是此次12只江豚集體死亡后,徐亞平每天輪軸轉,持續工作15個小時以上,經常深夜1點還在巡湖。
苦點累點在這些志愿者看來都不算什么,但在實際工作中,徐亞平的民間協會組織處境尷尬,舉步為艱。徐亞平說,民間組織沒有執法權,沒有經費支持,沒有一整套機制維持協會的長期運行;再者,政府有關部門在保護江豚上的主體地位沒有發揮出來,民間組織壓力很大,”工作開展難度很大“。民間組織,沒有政府補貼,協會收入全部來源于會員的捐獻。人力、資金存在很大缺口,至今沒有得到任何組織和個人一分錢的扶持。
目前,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完成投資104萬元,大都掛欠,處于嚴重負債狀態。隊員孫孝喜告訴記者,他們一天的補貼是5塊錢,只能買點面包吃和礦泉水喝。現在,這些曾經是漁民的巡邏隊員,在離岳陽樓不太遠的慈氏塔下,合伙開了間餐廳,希望通過它來補貼協會的開支。
民間保護的資金問題同樣困擾著鄱陽湖的江豚保護。江西師范大學藍天環保社團2011年暑假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濕地使者行動”的資金支持下開展了主題為“尋找江豚最后的避難所”的暑期實地調研。江西師范大學藍天環保社團志愿者李蕭向記者介紹說,在他們的調查中,49%的被調查者不捕魚,51%的捕魚者主要用迷魂陣和蝦籠捕魚。由此看出絕大多數漁民使用迷魂陣、電打魚等非法捕魚方式,甚至使用毀滅性的毒魚方式作業。
他們在調查中發現,與大雁、天鵝、野鴨等候鳥物種相比,大部分漁民對江豚這一珍稀物種的認識還不夠。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管理部門的重視程度和宣傳力度不夠。
自2010年開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就明確加大了候鳥保護的經費投入,加強宣傳工作和保護監測體系建設,進行湖權界定、成立江西省聯合保護委員會、建立候鳥保護政績考核和問責制度等,而與之對應的江豚保護工作則明顯薄弱。
李蕭向記者無奈地表示,由于受資金等的限制,他們今年將主要選擇本地的同學進行調查,而這些同學的家大部分位于鄱陽湖南部湖區。為了彌補活動地的缺陷,他們將與另一支濕地使者隊伍——江西財經大學綠派社開展合作。綠派社主要活動地點是在北部的都昌等地,他們將進行信息共享,共同繪制出鄱陽湖江豚生存綠地圖。
■專業機構亟待建立據了解,早在2001年,農業部就制訂了《長江豚類保護行動計劃》。目前,長江中下游已有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建立了6個江豚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保護區3個:湖北石首天鵝洲保護區、湖北洪湖新螺段保護區、安徽銅陵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兩個:江西鄱陽湖保護區、江蘇鎮江保護區;市級保護區1個:安徽安慶保護區。
2005年,農業部撥???50萬元要求建立岳陽東洞庭湖長江江豚市級自然保護區。據了解,國家下撥的??钜训轿唬①徺I了執法船只、車輛、辦公設備等,可由于地方配套資金遲遲沒有到位,因此保護區還沒有真正運作,也沒有通過農業部驗收。
由于當前缺乏專門的江豚保護官方機構,漁政部門除了江豚保護外,還要負責執法檢查、漁業資源統計等,工作壓力較大。
在江西省科學院鄱陽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華看來,鄱陽湖江豚保護也同樣面臨著相同的問題。“現在漁政部門對江豚的保護相當于‘救火員’。”
戴年華認為,鄱陽湖是拯救江豚的最后避難所,要加強科研監測,深入研究鄱陽湖江豚及棲息地生態環境,提出科學保護管理對策。同時,建立鄱陽湖江豚保護網絡體系,提高湖區居民生態文明意識,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保護行動,組建江豚保護志愿者隊伍,形成政府部門、科學家、公眾聯手的保護體系。
面對社會對江豚的關注,岳陽市委市政府積極行動起來,組建了“洞庭風雷”行動領導小組,打擊違法行為,這讓徐亞平對未來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