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力做好PM2.5監測治理
2012年06月08日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進入5月以來,上海正在對各PM2.5監測站點進行聯網調試,到6月基本具備條件,正式發布PM2.5監測數據。
◆王靜江明明感覺天灰蒙蒙的,但空氣質量卻依然是良好。頻頻出現的空氣質量播報與市民感官差異時常引起人們對官方數據的疑慮。當PM2.5公開后,這個原本陌生的氣象、環保監測術語,從2011年下半年起悄然進入百姓的生活當中。今年初PM2.5監測數據被國務院納入新國標之后,PM2.5更是備受坊間“追捧”:從媒體的關注到微博的熱議,從“兩會”代表的聚焦熱點到政府官員的回應表態——這一切表明: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上海已進入PM2.5時代。
把防治PM2.5作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核心內容PM2.5是造成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承載著公眾的期待,從更加注重環境安全,更加注重群眾對于環境問題的關切的角度出發,上海正依托第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把防治PM2.5作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核心內容。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上海市市長韓正提出,今年上海要做好PM2.5監測與治理相關工作,力爭列為國家首批發布監測數據的城市之一。
有關PM2.5的監測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近日,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進入5月以來,上海正在對各PM2.5監測站點進行聯網調試,到6月基本具備條件,正式發布PM2.5監測數據。
今年清明節期間,上海就已在空氣質量提醒中首次播報了PM2.5試點監測站點的數據。目前,上海環境監測中心網站的“上海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也已實時發布位于浦東張江和普陀的兩個監測點的PM2.5試點監測數據。其數據每小時更新一次。
早在10年前,上海就建立了第一座研究性的PM2.5監測站,2005年啟動了多點、連續性的試點監測。目前全市已有覆蓋均衡的24小時連續監測點24個,最終要形成完整的監測點30多個,且在布點上考慮代表性、人群密集性等因素,以求全面反映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
關注PM2.5,其實是公眾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專家為公眾揭開了PM2.5神秘面紗: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因其在大氣中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有重要影響。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在于它能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因而,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PM2.5濃度越高,呼吸系統病癥和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同步增高。
關注PM2.5,就是關注民生。治理PM2.5,就是改善民生。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進入“PM2.5時代”,標志著上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邁上了一個更高的層面。
2014年底前,淘汰15萬輛各類黃標車上海是座特大型城市,PM2.5的來源構成極其復雜。有關對上海PM2.5的組分特征及來源所做的專題研究表明,秸稈燃燒、化肥使用和畜禽養殖等農業源占4%,石化、化工、工業噴涂、鋼鐵和建材等工業工藝過程產生的占15%,機動車船等移動源占25%,建筑工地、道路和堆場揚塵占10%,電站鍋爐占10%,工業鍋爐、工業爐窯占11%,干洗、餐飲和民用涂料等生活面源占5%,區域影響占20%。
環境空氣中PM2.5來源中機動車排放的比重占來源的25%,其中中心城區機動車污染對空氣污染的“貢獻”約占50%、60%,有些地區可達76%。環保專家指出,上海目前還有20多萬輛高污染黃標車(即連國Ⅰ排放標準都未達到的汽油車,或排放達不到國Ⅲ的柴油車)。大量的柴油車在道路行駛過程中會產生PM2.5,司機不良駕駛習慣如急加速、急減速還會排放更多的PM2.5。有關研究結果表明,一輛取得黃色環保標志的老舊車輛,其污染物的排放量相當于新車的5~10倍。在道路上行駛,這些車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是國Ⅳ排放標準車輛的20~30倍。同時,石化、化工等工業工藝過程,工業鍋爐、工業爐窯排放的煙氣成為PM2.5來源的均超過10%。
根據PM2.5的主要來源分布,上海在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和電廠顆粒物深化治理、揚塵污染控制等方面擺開了戰場。
在機動車污染防治方面,張全透露,上海爭取明年推行機動車排放相當于歐盟水平的“滬V”標準,可直接減少汽車尾氣中PM2.5的排放。同時上海將做好新車提前實施國V排放標準的各項配套準備工作,同步配套供應相應標準的成品油。同時,基本建成營運性車輛簡易工況法檢測網絡,全面推行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此外,上海還將擴大黃標車限行范圍,加快黃標車(國Ⅰ以下汽油車和國Ⅲ以下柴油車)的淘汰步伐,到2014年底前,淘汰15萬輛各類黃標車。
在燃煤電廠污染防治方面,上海不僅全面推進20臺35萬千瓦及以下燃煤機組在2014年前完成高效除塵改造,并啟動推進6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高效除塵改造試點,削減顆粒物的排放。而且將完成11家電廠共計907.4萬千瓦機組煙氣脫硝改造,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總量。
對于PM2.5“貢獻”最大者之一的揚塵污染,張全向媒體表示,上海在中心城區將推進建設建筑工地揚塵污染在線監控系統,開展揚塵污染防治示范工地建設,建立一套動態化的監管模式,通過全覆蓋、精細化的操作和管理來控制揚塵污染。目前上海對工地的揚塵監控,主要是通過監測降塵量,在污染產生之后要求相關單位進行改進,這種事后評估的方法較為滯后。為此上海將通過安裝視頻監控裝置對工地揚塵進行實時監控,并把對工地揚塵的要求納入有關條法中,這樣無論工地揚塵超標與否,都有硬性的規定。對混凝土攪拌站、砂石料堆場開展揚塵污染治理;同時加強城市道路揚塵污染控制,提高道路保潔率。
長三角城市建立協同發布PM2.5監測數據機制在經濟發展模式全面轉型的背景下,“PM2.5時代”的到來,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能源結構優化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上海正在一方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到2014年計劃共淘汰2000個落后產能項目,其中涉及細顆粒物排放的占到35%。另一方面進一步改善能源結構,完成1000臺中小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在工業源污染防治方面,全市還將對109臺20噸以上燃煤鍋爐實施除塵升級改造,確保煙塵達標排放,對達標無望的企業,將實施限產、停產治理。同時加強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控制,開展石油化工、制藥、金屬表面涂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控制試點示范,對重點化工企業建立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LDAR)示范。
張全指出,還有20%的PM2.5污染來自區域間的相互影響,這將涉及長三角地區的聯防聯治問題。未來長三角城市有望協同發布PM2.5指數,加強區域聯防聯控。為此,長三角城市已經在研究協同發布PM2.5監測數據的機制,以加強區域間的空氣污染治理。
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個涉及多方的復雜問題,政府的監管、企業的行為甚至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因此,PM2.5治理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關專家指出:想要改變空氣質量,既需要政府發揮作用,也需要集全社會之力。何以世博期間,上海的環境質量較好,這與當時全城參與,各行政機關能跨部門合作參與環境治理密不可分。
“PM2.5時代”已經到來。治理PM2.5從宏觀上說,關乎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從微觀上看,也關系到每個市民生活方式的選擇。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現在就行動起來,自覺選擇綠色生活方式,那么持續的清澈藍天將不會只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