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也只剩下海洋了
2012年06月08日
PM2.5、毒地,從空氣到土壤,污染無處不在,當人類的經濟活動更多地指向海洋,我們也無法不憂慮: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會不會重蹈陸地發展的覆轍。
M2.5、毒地,從空氣到土壤,污染無處不在,當人類的經濟活動更多地指向海洋,我們也無法不憂慮: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會不會重蹈陸地發展的覆轍?
海洋的話題最近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無論是南海漁業爭端,抑或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開發,背后的原因都與海洋巨量資源和生態價值有關。
蘇紀蘭,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彼得·哈里森,加拿大女王大學政策研究學院院長、斯道夫達寧學者、教授。
這兩位中外著名海洋問題專家在過去兩年共同領導著同一個課題組:研究中國海洋環境管理現狀,分析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我國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及2030年人口達到高峰期的需求,提出促進中國近海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管理的對策、建議和措施。
著急“下海”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沿海各省已競相提出了宏大的海洋開發戰略規劃,加快向海洋要食品、要資源、要通道、要效益。在新一輪海洋開發熱潮中,開發方式也正在由傳統的單項開發向現代的綜合開發轉變,開發內容正在由資源的低層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領域拓展。開發的領域也已經向深海和無人島拓展。
我國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資源蘊藏不可謂不豐富。
在經濟迅速增長、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加快而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陸海統籌,海洋大開發的時代即將到來。
“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非常迅速。”蘇紀蘭說,事實上,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崛起,最先就是從沿海起步的。
統計顯示,中國沿海地區以13%的國土面積承載了41.72%的人口,創造了57%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實現90%以上的進出口貿易。
按照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戰略,“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積極發展海洋油氣、海洋運輸、海洋漁業、濱海旅游等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推進海島保護利用,扶持邊遠海島發展。
海洋經濟大省廣東省則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十二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左右,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到2015年,海洋產業增加值力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4%左右。
污染或更進一步蘇紀蘭介紹,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近海海洋環境質量開始惡化。“中國海洋生態與環境問題在類型、規模、結構、性質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生態、災害和資源四大生態環境問題共存。”他說。
國家環境保護部的監測顯示,2009年不清潔海域面積就超過近岸海域面積的50%。
上述課題組發現,污染嚴重的海域集中在大型入海河口和海灣,包括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膠州灣、象山港、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海域。這些區域大多為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之路使得這些地區背上了沉重的環境債務。
彼得·哈里森認為,中國海洋環境惡化的一大關鍵因素,就是陸地上的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質通過直接排放、河流攜帶和大氣沉降等方式輸送到海洋。
渤海是我國從陸地開發走向海洋開發的一個縮影。渤海半封閉內海的特征使得其水體交換能力很差。生態監控結果顯示,渤海生態監控區的生態系統都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渤海甚至有可能變成“死海”。
“在近海富營養化的驅動下,我國近海生態系統正處于演變的關鍵時期。”蘇紀蘭說。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和能源消耗不斷增長的模式下,近海富營養化問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不斷加劇。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部昨日(5日)公布的《2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11年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一般。在四大海區中,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南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渤海和東海近岸海域水質差;9個重要海灣中,黃河口和北部灣水質良好,膠州灣和遼東灣水質差,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環保部透露,去年監測的432個日排污水量大于100噸的直排海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綜合排污口,污水排放總量為47.4億噸,各項污染物排放總量約為:化學需氧量21萬噸、石油類907噸、氨氮2.02萬噸、總磷3047噸。
海域發展將有整體計劃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開發怎樣才不會重蹈陸地發展的覆轍?
“問題在水里,根子在陸上。”青島市副市長王建祥認為,陸海統籌與海洋可持續發展,是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及時回應。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認為,海洋的污染80%都是來自陸地的,管不住陸地的污染,海洋環境是不會改善的。
他透露,環保部已決定編制一個國家的海域整體規劃《“十二五”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規劃》,基本原則是分區控制(分四個海區)。
“河流對海洋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如果我們了解一下中國的話,很多沿海地區都受到了內陸的影響。”來自瑞典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海洋部主任卡爾介紹,他認為,海洋的好壞與流域的管理有很大影響。
在海洋開發和利用的管理方面,課題組認為,短期內,中國這樣的海洋大國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海洋管理體制的可能性不大,多部門共同承擔海洋管理事務的體制將長期存在。
課題組建議,針對我國近岸海域日益突出的富營養化問題,近期應重點關注主要河流水系的氮、磷營養鹽污染控制。
建議將總氮納入我國污染物總量控制體系,采取“以海定陸”的原則,實施以海洋環境容量為基礎的氮排放總量控制措施,合理分配流域內總氮排放配額。
“我國沿近海海域最好是采取一種少開發、晚開發的策略;但對于東海和南海卻不能過度推遲,因為鄰國已經在開采,不做等于放棄了自己的權利。”海洋法專家傅??成認為。
專家還認為,我國也應抓緊研發深海海底生態的最小擾動技術,以避免因開采深海資源而造成對整個大洋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