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濕地報告:丹頂鶴的鄉愁
2012年06月08日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丹頂鶴,國家一級珍禽,它曼妙、優雅的身姿和凄美的鳴叫聲攝人心魄。然而,一個數據卻警告著我們,這個美麗精靈的處境危急。盡管我國和世界一些國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頂鶴僅存2000多只。
國家持續投入保護力度的背景下,丹頂鶴的數量為什么還會減少?問題的癥結在哪里?記者調查發現,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丹頂鶴遷徙航道上棲息地被無序的開發和破壞。
棲息地對于丹頂鶴的意義等同于飛機中途的加油站,長途遷徙的丹頂鶴沒有了棲息休息的地方,就無法飛到終點。一個有起點和終點的旅程,如果中間的旅途變得枯燥,那起點和終點再多的付出和努力都可能會失去意義。怎樣保護丹頂鶴的遷徙旅程?中國濕地報告東南、東北組發回報道:
進入我國最大的野生丹頂鶴繁殖地黑龍江扎龍濕地,一群人工繁殖放飛的丹頂鶴從我們頭上掠過。管護人員介紹,圈養與野外生存比起來有著天壤之別。目前,扎龍濕地的野生丹頂鶴種群已經由1100多只下降到600只左右。扎龍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文峰這樣解釋:
王文峰:丹頂鶴繁殖、遷徙、越冬,需要大面積的原生態濕地。然而濕地這些年的缺水以及各方面的狀況,對于丹頂鶴的生存還是有威脅。
連年的大旱,讓扎龍濕地70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只剩130平方公里有水,濕地幾乎覆沒。生活在這里的扎龍屯村民說, 近些年,濕地還發生了幾次大火災,也幾乎摧毀了扎龍濕地的生態系統。
村民:2001年的那場大火燒到什么程度,(草甸)1米多深都燒進去了,像天上的云彩都渾了。
記者:大概幾年才緩過來?
村民:七八年吧,但是葦子稀了,沒那么厚了。
濕地也能發生火災,主要原因就是缺水。扎龍濕地保護區在建設初期的時候,平均年份能進保護區的水有4億立方米,但從2007年開始,進入扎龍保護區的水還不到0.9億立方米。這些水哪去了?扎龍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文峰說:
王文峰:烏裕爾河上游,農業的用水和城市用水的增加,淌到保護區來的水在減少,水的蒸發量是很快的,注的水也蒸發掉了。
2009年開始,扎龍濕地開始從嫩江引水,黑龍江省財政還立了專項戶頭,每年都有400萬元用于生態補水。長效補水起到了預期的作用,今年丹頂鶴野外繁殖前景看好。
丹頂鶴的故鄉黑龍江扎龍濕地正在抵御缺水危機,而丹頂鶴遷徙的終點站,越冬棲息地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那里又是什么樣呢?
在鹽城保護區近百萬畝的蘆葦蕩里,記者見到了已經圍著緩沖區巡護了1個多小時的孫國榮,他被當地人親昵的叫做"護鳥哥",從小聽"鶴仙子"徐秀娟講丹頂鶴故事的他在保護區從事義務巡護工作,一干就是13年。
孫國榮:以前經常會遇到一些偷獵違規的現象,現在隨著管護力度的加強,我每天開著這輛摩托車巡護60多公里,基本上看不到這些違規亂捕的現象了。
1999年之前,丹頂鶴保護區的核心區遭遇嚴重威脅。在保護區管理處開展打擊盜獵、毒殺行為之后,情況有所改觀。人鳥之爭剛剛好轉,保護區不斷旱化、濕地功能下降,又成了孫國榮的一塊心病。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吳其江介紹:目前保護區內核心、緩沖、實驗三個區域旱化明顯,面積至少達20%以上,而海水東移和互花米草入侵則是導致濱海濕地不斷旱化的兩大主因:
吳其江:每年因為保護區淤漲,大海要向東推移50米到100米,海水就上不來,如果淡水不下去的話,濕地就存在著旱化。我們這個保護區面臨著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主要是互花米草,凡是互花米草侵占的地方,生物資源量都會大幅減少。
濕地旱化,物種減少,沒了食物來源,越冬鳥類的處境可想而知:
吳其江:每年大概有800只丹頂鶴,10000只左右的灰鶴,3到5萬只的大雁,100萬只左右的各種的野鴨。這么多的鳥類集中在一個保護區,對食物的需求量非常大,這點也是我們下一步保護區工作中面臨的比較大的一個壓力。
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王會說,這幾年不停地做著濕地修復試驗,經過努力部分旱化濕地重新得到了自然恢復,今年來到鹽城越冬的丹頂鶴與去年相比增加了近一百只。
由此可以看出,在丹頂鶴的故鄉和越冬地保護力度逐年加大,但效果卻未能盡如人意,人們發現這些努力依然無法阻擋丹頂鶴種群數量的減少。問題出在了哪里?記者調查發現,威脅還來自丹頂鶴遷徙的途中。在丹頂鶴等候鳥經過的沿海地區,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魚塘、養豬場擠占了丹頂鶴的生存空間;臨港產業,風火電廠威脅著候鳥的安全。幾千公里的遷徙路程,候鳥需要不斷補充食物、飲水、休息,任何一處停歇地地貌的改變、都可能改變它們的遷飛路線和命運。
王會:如果說中途的停歇地都開發、破壞的話,這樣丹頂鶴就相當于飛機沒有加油站,對它的生存是不利的。
王會認為從候鳥遷徙來看濕地,光靠一個、兩個、三個地方進行保護遠遠不夠,所有的濕地都應參與其中。
王會:現在有一個鶴類的網絡,在這個網絡上大概有10多個國家級保護區。從繁殖地、從遷徙的停歇地、包括越冬地,大家都在聯手保護。
從扎龍到鹽城,丹頂鶴的命運和沿途濕地生態緊緊相連,濕地作為地球之腎,作用之大無需多言,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中心副主任嚴承高說,發展與保護如何兼顧,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嚴承高:關鍵是度要把握好。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的利用。
若干年后,“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景象希望不要只能在人們的回憶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