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和資源保護”是不丹的核心幸福指數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人們習慣用一些硬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和國民的生存狀態。但是在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國政治領導人開始懷疑國內生產總值能否真正代表國民生活水平。大家意識到,世界需要尋找新的發展思路。當時,幾十位西方國家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到喜馬拉雅崇山峻嶺中的小國不丹去尋求答案。
不丹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幸福度指標”引入社會經濟發展統計的國家。不丹從1972年起就放棄了國內生產總值等傳統統計辦法,開始用“國民幸福指數”來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不丹采用幸福指數的核心是:社會發展的目標應該是提高國民幸福總值GNH(grossnational happiness),而不是提高國內生產總值。不丹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另類發展思路,是因為不丹看到了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發展模式中的一個悖論結果:物質豐富了,收入提高了,人卻沒有感到更加幸福。伴隨經濟高增長而來的是環境污染、工作壓力、犯罪增多、失業威脅、社會沖突、人際疏離……40年前,不丹的決策者就看到了這個悖論,國內生產總值不等于幸福,而幸福才應該是社會發展的真正目標。
不丹把國民幸福指數具體化為四大支柱:(1)環境和資源的保護;(2)公平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3)傳統文化的保留;(4)優良的治理制度。
40年來,為了保護環境,不丹未進行急功近利的開發。譬如,它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達72%,但它不把開采森林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亮點;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每年嚴格限制入境旅游人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