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梁素海或在100年內干涸
2012年06月18日
“如果不采取措施延緩富營養化的進程,烏梁素海很有可能在30-100年內變成一片沼澤,甚至干涸,這一區域也將成為新的沙塵暴發源地。”烏梁素海濕地自然保護管理局局長岳繼雄說。烏梁素海,這個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罕見的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大型湖泊正面臨“生存”危機。
200多年前因黃河改道而形成的烏梁素海,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湖區面積293平方公里,是內蒙古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同緯度最大的濕地、黃河中上游及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烏梁素海面積12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米,庫容為12億立方米;如今面積僅有29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0.7米,庫容僅為3億立方米。目前,大型水生植物面積已占滿烏梁素海面積的72%,湖底正在以每年6-9毫米的速度抬高。
“烏梁素海是河套灌區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烏梁素海主要的補水來源是農田退水和流域內處理達標排放的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污水。”巴彥淖爾市環保局總量科科長郭玉華說。
河套灌區90%以上的農田排水進入烏梁素海,給這個地處干旱地區的湖泊補水的同時也過度補充了氮、磷等“營養”元素。據了解,由于河套灌區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近20年來,每年農藥用量為1500噸左右,化肥施用量達55萬噸,殘留的大部分隨灌溉水進入地下或進入烏梁素海;加之農村污水沒有相應的收集和處理等基礎設施,處于隨意排放狀態,導致烏梁素海農業面源污染極其嚴重。
數據顯示,2011年巴彥淖爾市排入烏梁素海5億噸水,其中,農田退水4.6億噸,約占總入湖水量的91%,達到排放標準的生活廢水2860萬噸、工業污水1614萬噸。
“如果不加快搶救烏梁素海脆弱的水生態系統,不僅會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會直接影響黃河流域水系的整體生態環境。”岳繼雄說,烏梁素海治理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工程,目前綜合治理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已經明確,技術支撐基本完備,但僅靠當地政府的力量很難啟動和完成,需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實施。
記者了解到,雖然面臨資金短缺等困難,但巴彥淖爾市委、市政府近年來也在動用各方力量,綜合治理烏梁素海污染。
鑒于烏梁素海湖區補水來源不足、污染物長期積累、水體污染嚴重的情況,巴彥淖爾市從2003年開始加大了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力度,利用黃河凌汛水和灌溉間隙水進行補水,累計補水已7億多立方米,使水體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為解決水草分隔阻塞,致使湖水流動性差的問題,當地采取以機械化方式收割大型水生植物的方式,轉移氮、磷營養鹽,并減少生物填平作用,對已退化的湖泊生態系統進行恢復和重建。
“其實工業和生活污水污染好治理,我們現在每個旗縣都建了污水處理廠,污水達標排放,已經見到成效。真正難治理的是農業污染,政府不能強制農民不用化肥。”郭玉華說,當地正在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長效、緩釋復合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等方式,努力有效控制和減輕烏梁素海的富營養化。
2010年12月,烏梁素海濕地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項目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隨后,內蒙古自治區向國家有關部門上報了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當地有關人士指出,一旦該項目獲得批準,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作將會大大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