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重工業城市環保新出路
2012年06月19日
安徽省馬鞍山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推進東向發展的“橋頭堡”。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且各項主經濟經濟指標人均值連續多年保持安徽第一,達到長三角城市中等發展水平。同時,還擁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榮譽。
馬鞍山是一座依鋼建市的重化工業城市,一直以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為主,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將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探索重工業城市環境保護新道路。2006年1月,原國家環保總局授予馬鞍山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成為全國鋼鐵城市、中部地區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在榮譽面前,馬鞍山沒有停止前進。創模成功后,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樹立“環境立市、環保優先”的理念,著力持續鞏固提高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成果,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一起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一起發展,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在更寬領域、更高水平上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淘汰落后鋼鐵產能670余萬噸
2006年9月,馬鞍山市第七次黨代會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六大目標任務之一,列入全市率先實現小康社會重要指標全力加以推進。2007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努力建設生態馬鞍山”。馬鞍山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每年均多次聽取環境保護工作匯報,對重大環保事項作出決策。為強化目標落實,市委、市政府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市黨政機關目標管理,把縣區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納入了干部考核的內容,作為獎懲任用的依據,為鞏固提高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成果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嚴把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馬鞍山市堅決貫徹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四個一律不批”要求,加大環保竣工驗收力度。5年來,全市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率達到100%,“三同時”驗收率達到較高水平。否決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其中包括數個投資額達幾十億、上百億元的大項目。
加大環境監管力度。積極探索企業監管新機制,在全省率先開展電力企業駐廠監管,編制了《馬鞍山市燃煤電力企業環境監管手冊》,規范了電力企業脫硫系統運行管理,并將駐廠監管延伸到污水處理廠,取得明顯成效。在馬鋼公司等重點企業大力開展環保監督員制度,建立了“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三元環境執法監管體系。在全市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工作,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先后淘汰了一批高耗能、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項目,關閉了51家“兩高”企業,關停轉產了60多家小冶煉、小鋼鐵企業,累計淘汰落后鋼鐵產能670余萬噸。全市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建成脫硫設施。馬鋼公司還建成了全省首套燒結機煙氣脫硫系統。“十一五”期間,全市已形成二氧化硫3.2萬噸、化學需氧量5900噸的年減排能力,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污染減排任務。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出臺43項城市環境管理專項整治方案
過去5年,馬鞍山市環境保護的投資占同期生產總值的2.5%以上,達82.49億元,是上一個5年的3倍。其中共投入12億元,擴建了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新建了開發區、慈湖、東部、當涂、和縣、含山、馬鋼六汾河7座污水處理廠,建成了515.7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網,每天污水處理能力近50萬噸,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由“十五”期間的60%提高到現在的80%以上。
目前,馬鞍山市投資4000萬元建設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集中處置工程已經竣工,日處理能力達到100噸。投資1200萬元的向山垃圾處理場二期填埋區工程于2009年完工,日填埋能力由400噸提升到800噸。同時,投資800萬元對原有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進行提標改造。總投資1.6億元的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項目已于2010年底開工建設,全面建成投運后,年處理危險廢物2.65萬噸。
持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十一五”期間,馬鞍山市出臺了43項城市環境管理專項整治方案,先后開展了長江環境執法行動、重金屬污染企業整治、慈湖地區工業污染整治、飲用水水源整治、尾礦庫環境整治等專項行動。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3.5萬多人(次),現場監察1500多廠(次),下達執法文書1070件,立案調查191件,實施行政處罰134件,行政拘留4人,嚴厲打擊了環境違法行為。
加快推進河湖整治。2008年,馬鞍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慈湖河綜合整治工程,前期投資8億元,實施了化工企業整治、采選礦企業整治、酸性滲出水治理等八大工程,經過3年努力,慈湖河水質有了顯著改善。
切實抓好大氣環境治理。馬鞍山市政府重新劃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將禁燃區由原先的17平方公里擴大到150平方公里,覆蓋了整個建成區。出臺《馬鞍山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辦法》,建立機動車環保合格標志管理制度,建成了機動車尾氣檢測系統,淘汰黃標車工作穩步推進。
大力實施工業集中區居民搬遷工程。200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用3年~5年時間,實施金家莊工業集中區居民搬遷工程。截至目前,已搬遷居民1萬多戶近3萬人。
提高公眾環境意識
投資200多萬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市青少年環境教育館
馬鞍山市一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構建了網絡、報刊、電視、廣播、戶外廣告多重覆蓋的立體宣傳網絡,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環境法規政策和生態文明科普宣傳。投資200多萬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市青少年環境教育館,目前已接待來自全市的青少年和社會各界人士3萬多人次。
另一方面,加強生態示范建設,堅持不懈地開展系列綠色創建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兩個,省級生態鄉鎮7個,各級生態村85個,各級綠色社區39個,各級綠色學校94所。各大中院校、各社區都成立了環保志愿者組織,每年參加環保志愿者活動的人數達到上萬人次。通過全民創“綠”行動,使全市人民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熱情逐年高漲,綠意滿城。
馬鞍山人付出的巨大努力,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十一五”期間,馬鞍山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劃要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交通干線噪聲和區域環境噪聲均保持在良好水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均為100%。
馬鞍山收獲的不只是良好的環境質量,更有社會的和諧。據國家統計局城調隊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馬鞍山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達80%以上。
讓污染成為歷史、將“灰城”變成“綠都”,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為此鍥而不舍。馬鞍山市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生態不僅是生存最基礎的條件,更是發展最重要的競爭力。要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大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把馬鞍山打造成為最適宜人居的城市。”
天空一天天亮起來,綠地一日日多起來,城市一天天美起來。如今,在這座城市,你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她的勃勃生機和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