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峰會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2012年06月25日
■會議成果
制定前進目標 啟動發展進程
為期3天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當地時間6月2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落下帷幕。包括中國總理溫家寶、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伊朗總統內賈德等10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共約1.2萬人參加了正式的峰會,還有約3萬人參加了將近3000個有關的邊會和活動。
本次峰會上,各國圍繞“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框架”兩大主題展開討論,全面評估20年來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進展和差距,重申政治承諾,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新問題與新挑戰。
193個國家的代表在閉幕式上通過了會議最終成果文件——《我們憧憬的未來》(TheFutureWeWant)。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大會通過的文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同時強調,此次會議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世界將由此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首次就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達成共識
大會決定啟動可持續發展目標討論進程,就加強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發出重要和積極信號,為制訂2015年后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重要指導。
會議成果文件開宗明義寫道,“消除貧窮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的全球挑戰,是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求。”成果文件中強調,“消除貧窮、改變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方式、推廣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方式、保護和管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和基本需要。”
本次會議秘書長、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沙祖康說:“會員國決定建立一個有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包容各方的、透明的政府間進程,以期制定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供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這是我們首次就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達成共識。顯然,千年發展目標有固定的期限,但可持續發展目標永遠都不會過期?,F在這個進程已經啟動。”
重申里約原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成果文件重申了里約原則,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避免了國際發展合作指導原則受到侵蝕,維護了國際發展合作的基礎。
20年前在里約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原則,其中包括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至關重要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本次會議召開之前的談判階段,這些原則是否仍然適用于當今世界的現實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爭論的一個焦點。
沙祖康表示,各國在最終的成果文件中就這一問題達成了共識,這也是一個重要進展。“他們重申了1992年里約會議的全部原則,包括‘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聽上去似乎毫無新意,只是重申了過去的原則,但大家許多年來一定聽到過這樣的言論,即世界變了,局勢變了,這些原則已經不再切合實際了,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因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變成了中等收入國家。然而,這次會議重申了所有這些原則的有效性。”沙祖康說。
文件重申要求發達國家履行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占其國民生產總值0.7%的官方發展援助,以優惠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境友好型技術,加強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決定啟動有關政府間進程。
對這個成果,也有一些表示質疑或者遺憾的聲音。古巴國家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提到,成果文件雖然重申了早在20年前就達成的“里約原則”,但文本并沒有對技術轉讓和發達國家的資金支持等內容進行詳細明確的規定。在發達國家的堅持下,文件刪除了發展中國家此前提出的建立300億美元的全球援助基金。
認可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于綠色經濟,成果文件要求尊重各國主權、國情及發展階段,重視消除貧困問題,敦促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
盡管會議沒有明確闡述“綠色經濟”的定義,但是面對這一全新領域,與會者對概念的外圍進行了必要限定,例如文件申明,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政策應該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特別是處境特殊的國家的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包括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資源,幫助能力建設,轉讓技術;切實避免官方發展援助和供資附加不必要的條件;采取一切適當措施,幫助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減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依賴性等等。這些限定條件的提出,基于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于未知規則的疑慮,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問題上不斷提升的話語權。
取得建立高級別政治論壇等其他成果
成果文件決定建立高級別政治論壇,取代現有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各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指導。此外,各國承諾加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作用,加強環境規劃署在聯合國系統內的發言權及其履行協調任務的能力。
本次會議期間,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企業、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其他團體紛紛承諾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捐資承諾總計大約700個,總額達5130億美元。
會議的其他成果還包括:通過了關于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方式的10年方案;明確提出了海洋、能源、消除貧困、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農業等25個應重點關注的主題領域或跨部門問題;強調了促進民間社會、私營部門等各方的參與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等。
■相關新聞
中國民眾通過短片表達愿景
中國環境報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6月20日在“里約+20”峰會上發布公益短片《2032:我們憧憬的未來》。短片中,32位來自中國各地的民眾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愿景。
共有232人參與了短片的拍攝,他們在攝影機前回答同一個問題:“20年后,你希望的未來是什么?”參演者無論來自何方,無論何種身份,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短片通過此種方式鼓勵中國民眾關注由聯合國發起的放眼未來的全球對話,共同探討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星球上,如何找到通往更安全、更公平、更清潔、更綠色和更繁榮的未來世界的途徑。
饒建良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農民工,他在片中說:“20年后,我希望我的孩子過得比我更好。”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扎西才措的未來愿望是:“我希望家鄉的雪山依然那么潔白無瑕,家鄉的河流依然那么干凈清澈。”
短片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親善大使、演員周迅支持并參與拍攝。部分參演者由聯合國發起的“我們憧憬的未來”公眾參與活動中選出。全球華人通過新浪微博參與了此次活動?!∴嚰?br />
■各方聲音
其實我只想要一個未來,一個確定會出現的未來,而不只是現在。
——“里約+20”峰會開幕式演講者,新西蘭17歲女孩布里塔尼·特里爾福德
這份由各國在會前磋商階段達成的文本代表了世界各國的共識,這是持有不同立場的國家為了切實邁向我們期待的未來而努力和解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個絕不會拋開1992年所作承諾的決定。然而,僅僅維持過去的成就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更進一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份文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
——巴西總統羅塞夫
俄羅斯一直以來沒有一份可稱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文件,而這次峰會的成果或許能改變俄羅斯人的看法,并讓他們在這方面形成更完整的認識。
——俄羅斯代表團成員亞歷山大·別德里茨基
19日達成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成果文件,剔除了許多關鍵的內容,令成果文件變得毫無意義,除了確認以前曾經做過的承諾之外,簡直就是一次失敗的談判。
——古巴國家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
首先,我們對未能創建一個專門負責環境問題的聯合國專門機構感到遺憾,這是法國非常看重的一個項目,因為這是實現多邊主義的條件之一,是把所有相關問題匯總到一個機構然后同時加以應對的最佳方式。另外,讓我感到遺憾的是,盡管成果文件中提到了創新型融資,但卻沒有具體做出規定,而融資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
成果文件有助于各方推進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目標,這是一個磋商的成果,一個囊括了大量不同參與者不同觀點的磋商文件。當然,不是每個國家都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每個國家或許都有滿意或不滿的地方,文件中也有值得改進之處。
——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托德·斯特恩
里約峰會對各國都具有重要意義。年輕人和孩子們的未來將與今天政治決定的結果緊密相關。因此,各國政府、地方當局、社團領袖和商界人士應聯合行動,在環境保護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確保地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人類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學院教授阿萊德哈娜·特里帕蒂
印度對峰會形成最終文件表示滿意,但對一些發達國家在一些問題上、特別是在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支持方面顯示出的消極政治意愿表示遺憾。在發展綠色經濟問題上,發達國家僅提出南南合作的建議,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倒退。
——印度環境部長賈揚蒂·納塔拉詹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對自己誠實一點兒吧!在經過了無數個小時的談判、數百萬頁的建議文本、修訂和反饋意見之后,我們出臺了一份只有外交官才會喜歡的文件。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代表團團長普林斯
大部分非政府組織對最終成果文件的內容表示失望,認為這份文件“太弱、太含混”,文本的大部分內容僅在重復此前的協議,甚至與此前協議相比都顯得是一種倒退。這意味著,里約峰會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行動可能在正式進程之外。
——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代理主席馬尼什·巴普納
■會場內外
巴西成立“世界可持續發展中心”
作為“里約+20”峰會的主要成果之一,巴西政府6月22日宣布,將與多家聯合國機構共同創建“世界可持續發展中心”,以促進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知識交流和國際辯論。
“世界可持續發展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大學、里約熱內盧市政府、巴西利亞大學在內的20多家聯合國、巴西政府及私營機構的支持。巴西政府已承諾提供500萬美元作為中心的種子資金。里約熱內盧市已表示愿意為“世界可持續發展中心”未來的總部提供所需空間,但在初期階段,中心將設在里約熱內盧大學研究生院工程研究所內。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海倫·克拉克指出,“世界可持續發展中心”成立后,可為各國政府、私營部門以及公民社會提供在一個交流經驗、尋找有經驗的合作伙伴、提前規劃、設計方案和政策的獨特場所,而開發計劃署將以其自身的豐富經驗以及廣泛的專業知識網絡為中心做出貢獻。
8家發展銀行創立可持續性運輸系統
包括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其他6家多邊發展銀行在內的世界上8家最大的發展銀行6月20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宣布,在今后10年當中將投資1750億美元,支持創立具有可持續性的運輸系統。
為了配合“里約+20”峰會,“可持續低碳運輸伙伴關系”發起了這項推動運輸業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倡議。聯合國機構、商業組織、多邊發展銀行和其他的發展組織紛紛做出了積極回應。除上述8家最大的發展銀行做出承諾外,還有13個組織就可持續性運輸做出了另外的16項自愿承諾。
UNDP 提出“可持續發展指數”概念
以發布年度《人類發展報告》而為世人所熟悉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6月20日“里約+20”峰會開幕當天,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概念,要求以一種更為全面的方式衡量社會發展。
作為對傳統的以國民生產總值(GNP)為標準衡量發展進程觀念的挑戰,UNDP在《1990年人類發展報告》中采用了人類發展指數,以衡量聯合國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目前的人類發展指數由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3項指標構成,以期通過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反映社會的發展水平。
20多年來,UNDP《人類發展報告》中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已受到各國政府、媒體、民間社會和世界各地的專家的廣泛關注。
UNDP署長海倫·克拉克強調指出,“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概念尚需與各國政府、民間社會、學術界專家以及其他聯合國機構和多邊機構等進行多方商討。
世界銀行推出“自然資本核算行動”
世界銀行通過一個叫做“財富核算和生態系統服務估值”(WAVES)的全球伙伴關系。這一伙伴關系旨在將包括空氣、清潔水資源、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在內的自然資本價值納入商業決策和國家的國民核算體系。逾50個國家和86家私營企業在“里約+20”峰會上均對這一倡議表示支持。
全球57個國家和歐盟委員會對這個號召各國政府、聯合國系統、國際金融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加大世界各地自然資本核算實施力度的行動予以支持。荷蘭政府、法國政府分別承諾向倡議提供200萬歐元和100萬美元的支持費用。
哥斯達黎加總統金吉拉、加蓬總統翁丁巴、挪威首相斯滕伯格以及眾多企業領導人出席了由世界銀行主持的活動。私營企業和金融機構,如沃爾瑪、伍爾沃斯控股、聯合利華、渣打銀行等也對倡議表示贊同,再次重申承諾在全球范圍開展合作,將自然資本考慮納入決策過程中。
女元首呼吁將性別平等納入可持續框架
來自各國的近10位女性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6月21日在“里約+20”峰會上共同發出呼吁,要求將性別平等和增強婦女權能納入所有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在“里約+20”峰會期間舉行的一個高級別活動上,包括巴西總統羅塞夫、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以及聯合國婦女署執行主任巴切萊特在內的近1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機構的女性領導人共同簽署了這項呼吁。
聯合國婦女署指出,各國領導人在1992年舉行的里約地球峰會上曾就促進兩性平等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即沒有兩性平等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20年后的今天,全球數以億計的婦女和女童仍持續掙扎在貧困、饑餓的邊緣,被疾病、缺乏教育、工作機遇等與性別相關的全球性問題所困擾。
與此同時,促進兩性平等可使社會和經濟發展變得更為健康、公平和可持續的看法,得到了更多的認同。研究表明,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可使婦女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不僅可以減少女性的貧困,節省她們的時間,還可使她們免受暴力和不利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