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交易背后數據之爭意義何在
2012年06月28日
有海洋霸主之稱的鯊魚從未想到魚鰭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近年來, 魚翅需求的旺盛帶動了魚翅貿易行業的繁榮。但是,殘忍的捕撈方式使得魚翅貿易飽受詬病。
因此,當水產貿易商從魚翅貿易中獲利,當食客在瘋狂地享用魚翅的味美時,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是,全球究竟有多少條鯊魚?
對于這個問題,各大權威機構以及一些環保組織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漁業部門2010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在2000~2008年期間,每年平均有近82.44萬噸鯊魚被捕撈。這一數據被皮尤環境組織與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引用。
但是,一些環保組織則持不同意見,認為每年被捕的鯊魚維持在1000萬條左右。也有NGO認為,這些數字過低,每年約有1億條鯊魚淪為食客餐桌上的盤中餐。但是,引用最多的數據是,每年約有2600萬~7300萬條鯊魚因為其貴重的魚鰭成為犧牲品。
數據之爭
每年約有2600萬~7300萬條鯊魚被捕,這一結論源于美國夏威夷大學及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合作進行的研究而得出。
由美國漁業學家謝莉·克拉克(Shelley C. Clarke)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另辟蹊徑,從魚翅市場交易角度來推測全球鯊魚總量。
克拉克及其團隊在1999年~2001年的18個月期間,選擇駐扎全球魚翅貿易集中地——香港的魚翅貿易市場,收集了11種魚翅進口數據,這些數據包括魚翅的長度、濕度、重量等。在掌握了翔實的魚翅數據后,克拉克團隊將這些數據輸入電腦,通過電腦程序建立的數學模型,推算出鯊魚的品種與數量。
結果顯示,在分析香港魚翅貿易的數據背后,涉及每年捕殺2600萬~7300萬條鯊魚,每年的平均數為3800萬條,共重約170萬噸。其中,2600萬為計算模型推測出的最低值,7300萬為最高值。這一結果發表在2006年的國際科學期刊《生態學通訊》(Ecology Letters)上。
這一結果即出隨即引發了全球環保組織的關注。因為, FAO發表的數據顯示,在2000~2008年期間,全球已知的年均鯊魚捕撈量在70萬噸~80萬噸之間波動。其中,2009年達到峰值,約為90.02萬噸,2008年為最低值,約為73.65萬噸。
FAO作為世界權威機構,擁有最為詳盡的全球漁業貿易數據。每年,FAO會定期出版《基于捕撈量與上岸量的漁業數據年鑒》(Yearbook of Fishery Statistics – Catches and Landings)。《年鑒》中的數據源于各成員國上報后的匯總結果。
對比顯示,克拉克團隊的數據明顯高于FAO的官方統計。這或許表明,人類一直低估了鯊魚所面臨的威脅。對于差距如此之大的現狀,克拉克團隊在發表的論文中稱:“盡管FAO擁有全球最為翔實的漁業貿易數據,但數據的統計存在不完善之處。比如,由于需要各成員國每年主動上報漁業數據,因此,這些數據不免會受到各成員國在數據收集能力方面存在差異的影響。同時,各成員國上報漁業數據的時間截點不同,也會影響FAO當年漁業數據的統計。而且,FAO在統計漁業數據,尤其是鯊魚種類的數據時,只強調上岸量與捕撈量,對于那些未上岸的,或者遭到割鰭被遺棄的鯊魚并未囊括在統計數據內。”
雖然克拉克團隊得出的數據目前是全球范圍內唯一的鯊魚捕撈量綜合數據,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數據提出了不同意見。美國漁業組織的一個分支機構Seafood Coalition 的發言人拉塞爾·哈德遜(Russell H. Hudson)就不同意報告中提及的數據,認為這一數據的可靠性還有待商榷。哈德遜表示,報告中的樣本選取應更為全面,比如選擇處于各個年齡階段與各個海域的鯊魚,而不只是依賴港口貿易中的鯊魚數量,因為,即使是同一種鯊魚在不同海域生長速度也不同。
國際環保組織野生動物救援協會(WildAid)的執行主席彼得·奈茨(Peter Knights)也認為新研究得出的數據存在不完善之處。“克拉克團隊得出的數據對鯊魚保護很有助益,但要真正有幫助,還需根據鯊魚的不同種類以及不同的生存區域進行細分而研究。”
意義所在
目前,全球對于鯊魚數量的統計并沒有統一的結論,仍處于眾說紛紜的階段。而在一些環保專家看來,正是因為鯊魚統計數據的不確定,給如今保護鯊魚的行動帶來了諸多不便。
鯊魚雖然體積龐大,但是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的捕獵者,鯊魚以“侵略者”的身份,靠驅除、掠食海洋中小、弱、病、殘的海洋生物來保持被侵略族群的健康,從而維持海洋的生態平衡。
但是,鯊魚也是海洋生物中最易受到過度捕撈影響的族群。鯊魚族群的生育速度趕不上人類捕撈的技術發展。就鯊魚本身的生長特點而言,鯊魚成熟期較晚,生產的幼仔數目少。而且鯊魚的生長速度慢,平均大約10年才能生長為一條成年的鯊魚。再加上人類的捕撈技術不斷發展,好不容易才長大的鯊魚,卻終因一些地區的過度捕殺而失去了生命。
彼得認為,“鯊魚,很可能會是因為人類因素,而成為第一個絕跡的海洋生物。”皮尤環境組織負責鯊魚族群保護的專家吉爾·赫普(Jill Hepp)表示,鯊魚數量穩定,海洋生物才會充滿生機。如果鯊魚被過度捕殺,海洋生態系統平衡被破壞則是最糟糕的結果。
缺乏精確的數據統計是導致鯊魚捕撈行業所受監管甚少的一個原因。正是由于無從知曉全球鯊魚的具體數量,才使得一些漁業組織較少關注鯊魚族群。目前,鯊魚捕撈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處于無人報告、無人監管的狀態。而且,數據的混亂現狀也使保護政策的制定缺乏依據與準繩。
就國際社會目前對鯊魚保護的現狀而言,并不容樂觀。FAO于1999年推出了《鯊魚養護與管理國際行動計劃》,號召各國來保護、管理和持續利用鯊魚。但迄今為止,只有約10個國家實施了鯊魚國家行動計劃,大多數國家還沒有在制定鯊魚漁業管理計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直到2002年,由全球80個國家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才將4種鯊魚(姥鯊、鯨鯊、噬人鯊和鋸鯊)列入附錄Ⅱ名單,旨在通過嚴格的國際貿易限制來保護這些鯊魚。鑒于全球至少存在350種鯊魚的現狀,絕大多數鯊魚還未列入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這也在無形之中為鯊魚的生存前景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