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可凈化環境也可成為污染源
2012年06月28日
在海南,這樣的美景既在不斷發現,也在慢慢消失:紅樹林環抱碧海、水草萋萋魚兒肥美、水鳥臨清流理羽……如果說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則是“地球之腎”,它不僅凈化美化著我們的環境,還提供給人類豐富的生活資源,活躍著人類的思想與創造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
海南,是中國濕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最近正在開展的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調查不斷有驚喜發現,表明海南仍有許多生態系統保存完好的濕地,同時也有的濕地在迅速萎縮甚至消失。
本期海南周刊推出一輯熱點“關注濕地”,從海南自然濕地資源及其保護、人工濕地的利用,和浙江西溪、烏鎮等江南水鄉濕地的保護經驗著手,希望能引起政府和社會公眾對濕地更多的關注和愛護。
在很多人兒時的記憶里,都有那么一條河流、一個湖泊、一方池塘,最不濟也有一片水田,它們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清澈地奔流在我們的記憶里。回憶兒時,在河里、湖里、水田里,摸螃蟹、抓魚、捉泥鰍的情形,那些已逝的童趣又會清晰地涌上心頭。
在每一種人類文明里,也總有一條河流,它們呼嘯奔騰在民族記憶里,影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比如,黃河、長江流域的華夏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等等。
早期人類的發展,總是逐水而居。因為水不僅提供給人類生命延伸的各種需要,物質的、精神的、心靈的,還能提供給我們美麗、干凈的環境。
因為有了水,有了濕地,海南才格外美麗。她不僅環抱在一方海水之中,四周是沿海沙灘、灘涂等濕地,島上還遍布著河流、湖泊、水庫、沼澤、農田、魚塘等各種濕地。島上的河流如萬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等,也是著名的河流,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要了解海南,就得了解海南的濕地;要實現海南綠色崛起,也必須保護好海南的濕地資源。
海南濕地獨領風騷
資源亟待重新認識
“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調查,有許多驚喜的發現,我要通過這次調查,重新認識海南的濕地。”近日,主持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調查的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江海聲,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的專訪。
“我以前認為海南的沼澤濕地都被破壞了,但這次調查卻發現了大面積沼澤濕地的存在。”1998年-2000年,江海聲主持了海南省第一次濕地調查(此次調查未包括南海島嶼上的濕地),并于2003年正式對外公布調查結果。
在第一次濕地調查中,記錄到海南島共有5大類24種濕地,面積366368公頃。主要包括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人工濕地。在這些濕地類型中,近海及海岸濕地是海南濕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占全省濕地總面積的46%,為海南島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蝦類等水產資源,獨特的紅樹林生態系統,還為各種各樣的水鳥提供了棲息越冬的環境。
根據各國不同的濕地標準,我國濕地有5大類38型,海南島就有5大類24型,可以說,海南的濕地資源全國獨領風騷。
盡管如此,海南仍有不少濕地類型未被認識和記錄。比如,在第二次濕地調查中,調查組在尖峰嶺、鸚哥嶺等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山地沼澤濕地;在陵水黎安港,發現了熱帶季雨林潮間帶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組成的,由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到海岸濕地過渡的生態系統譜帶。“這樣完整的熱帶生態系統譜帶,在全國都是罕見的。”江海聲說,如果在這一地區建立一個綜合系統的保護地,將是一個重要的生態模式地,它可以供人們研究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相互間如何影響、發展。
鸚哥嶺發現的三片山地沼澤濕地,更令江海聲欣喜不已。因為,山地沼澤濕地呈季節性特點,這類濕地不僅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而且生活著許多特殊的生物類群,它們往往要等雨季時才會大規模爆發出來,旱季時,可能根本記錄不到。
山地濕地是熱帶雨林生物的重要活動地區或者重要的棲息地。上個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海南參加海南島鳥獸資源調查的徐龍輝老人告訴記者,調查隊多次在熱帶雨林的山地濕地中,看到動物飲水、嬉戲等活動的痕跡。
濕地或消失、或永久改變性質
海南濕地保護現狀堪憂
基于要重新認識海南濕地資源,并為海南濕地建立一個數據庫,由海南省林業廳組織,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實施了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身為調查組組長的江海聲,組織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海南省林業系統調查人員組成了4支調查隊,通過衛星遙感影像數據識別濕地斑塊,再對斑塊進行現地調查,并結合走訪護林員、海南當地老百姓等多種形式,將海南濕地分為一般濕地和重點濕地進行調查。
“海南重點濕地非常多,超過了97.5%,而且連片面積超過1萬公頃的濕地占大多數。”江海聲說,此次濕地調查起調面積大于等于8公頃,調查人員要采集濕地經緯度、面積、邊界、性質、生物多樣性等濕地信息,并將它們數據化,以利于今后的保護。
調查雖然不斷有驚喜收獲,但也有令人遺憾的地方:海南對濕地的保護重視程度仍顯不足,許多濕地被填埋,被破壞,尤其是一些沼澤濕地被看作是荒地,大片大片被填埋開墾。
“海南濕地就面積而言,變化不大。”江海聲說,因為第一次濕地調查技術、手段都不如現在完善和先進,所以,有不少濕地沒有調查到、記錄到。但濕地的質量卻有明顯下滑的趨勢,表現在沿海濕地利用過度、性質發生改變、濕地水體受到嚴重污染,甚至不少濕地被開發為度假村、酒店等房地產。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廣東省開展海岸帶濕地資源調查,在整個海南島布了200多個樣點。此次調查,我又特意重復調查了過去這200多個樣點,卻發現部分樣點已經不存在了。”江海聲痛心地告訴記者,最明顯的是海南東部沿海,幾乎有超過20%的樣點消失了,有80%以上的濕地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與老百姓生產活動導致濕地發生變化相比,更令江海聲痛心的是,越來越多的沿海濕地被圈占起來。“從海口至三亞東線高速公路過去,我特意讓調查隊員登記了沿途的路牌廣告,發現90%是房地產廣告,其中80%-90%又是海岸一線的房地產廣告。”江海聲說,這些旅游房產項目,往往選擇風景優美、沙灘潔凈的海灣,可海灣恰恰是沿海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這些項目的開發,對海南沿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非常巨大。
濕地可凈化環境 也可能成污染源
保護好濕地這把“雙刃劍”
“濕地是把雙刃劍,保護好了它是很好的碳匯,保護不好它就成了令人頭疼的碳源。”今年2月初,江海聲在海南日報舉辦的“綠化寶島大家談”座談會上提出的這個觀點,記者至今記憶深刻。
此次采訪中,江海聲告訴記者,濕地有很強的凈化功能,在它的自凈能力內,進入濕地的污水,其中的污染物會被濕地吸收、分解、沉淀并過濾,最后變成清流。一旦超過濕地的自凈能力,那么濕地會被污染,并最終成為令人頭疼的碳源。“如果濕地被破壞,其修復的難度遠遠大于森林被破壞。”
如果濕地保護好了,它不僅會成為生物多樣性的聚集地,還會成為一道靚麗的景觀。
比如東方市四更鎮四必灣的灘涂。2004年1月,在海南冬季越冬濕地鳥類調查中,首次在此發現48只黑臉琵鷺,隨后建立了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通過8年保護,這片濕地生態恢復良好,景觀美麗更甚從前。前不久,記者到四必灣回訪時發現,曾經寸草不長的沙灘,如今長滿了南方堿蓬,像鋪了一層厚厚的五彩地毯;曾經斷裂的、稀疏的紅樹林,如今連成一片,密密麻麻地生長在海水中;曾經人來人往采螺的場面,如今靜謐了,只有鳥兒不受干擾地嬉戲起落。
江海聲建議,海南要加強濕地保護,首先要保護好森林,以涵養濕地賴以依存的水源;其次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流入濕地的水系應是清澈、未受污染的水流,如果沿途有濕地的污染源,政府應下大決心下大力氣清除掉;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濕地對人類的服務功能,如在旅游、養殖、種植等經濟開發活動的同時,為濕地周邊的社區、居民尋找出路降低他們對濕地資源的原始依賴。“要絕對禁止把濕地變成某些‘貴族’的私人資源。”江海聲說,濕地是人類共有的資源,只有在濕地首先造福當地老百姓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保護好濕地。
可喜的是,保護濕地,已成為更多人的共識。在今年初召開的海南省政協五屆五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張敏遞交提案,建議海南制定地方法規,盡快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執法體系,遏制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的行為,讓海南永葆綠樹清水的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