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何時不再受人為侵擾
2012年06月29日
據新華社報道,“據環保部最新遙感監測報告顯示,監測的33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331個有人類活動,包括搞農牧業、辦工廠、旅游、建交通能源設施等。其中人類活動干擾強度劇烈、明顯、較明顯的三類保護區數量占總數的81%。”
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列舉的一組數據觸目驚心。王玉慶表示,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自然保護區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破壞現象相當嚴重,當前亟須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維護自然保護區的穩定發展。
事實上,究竟如何規范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一直是自然保護區邁不過的砍兒。采礦、濕地開墾、非法捕撈、經濟發展,以及迅速的城市化進程都使得自然保護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襲。人太多了,給自然保護區帶來了破壞。而在有些地方,人才不足也帶來了保護區管理無力的難題。人多,人少,都是過錯?
人為侵襲,挑戰保護區的脆弱生態
日前,網絡上瘋傳的一組圖片,揭示了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人鳥相爭”大戰的景象。
深圳灣畔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是廣東內伶仃島福田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也是全國唯一處在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每年有10萬只以上的候鳥南遷北徙在此歇腳或過冬。
據當地媒體報道,雖然從捕撈者收獲看,每次下海捕撈的數量在減少,所捕撈的魚蝦貝類的個頭在變小,但捕撈者的隊伍卻沒有減少,相反還在不斷增多。在當地記者暗訪中,隊伍多達近百人。更有甚者,這些非法捕撈者不僅成群結隊,甚至還形成了捕撈、收購、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并且似乎打通了有關監管環節。他們不僅肆無忌憚地在保護區外非法捕撈,甚至明目張膽地跑到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捕撈。附近居民說:“紅樹林保護區紅線以外的地方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捕撈了,他們都已經將手伸了紅樹林保護區,”他用手指了指正在紅樹林保護區內的捕撈者,痛心地說,“再這么下去,整個深圳灣不僅無魚蝦可撈,而且也可能無鳥無觀了。”
鳥類專家梁嘉善表示,過度非法捕撈除了導致鳥類食物減少,捕撈活動也將直接縮小鳥類的活動空間,因為生活在這里的鳥類大都懼怕人類,人多的地方,鳥兒一般不敢過去覓食。
王勇軍自上世紀90年代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建立伊始便參與保護區工作,曾先后任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現已經退休在家的他介紹,“非法捕撈除了可能將深圳灣底棲生物捕撈殆盡外,還將直接危及生活在此鳥類的生存。”鳥類沒有食物吃將必然會餓死。作為深圳灣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灣紅樹林片區生活著大量的鳥類,其中有一部分是長期生活在此的留鳥,而大部分則是秋冬季節從澳大利亞、西伯利亞來此過冬的候鳥,這些鳥類大都以深圳灣內的魚蝦貝類為食。深圳市觀鳥協會會長徐萌則表示,近年來在深圳灣一帶看得見的鳥類數量的減少非常明顯。“雖然不能直接斷定是非法捕撈造成鳥類減少,但從表面看,非法捕撈令鳥類食物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受到人類活動侵襲的遠不止深圳紅樹林,而人類侵襲也不僅僅是捕撈、捕捉珍稀動物、破壞植被這一類。在三江源內修建采砂場,在秦嶺深處興建別墅……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
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通天河沿岸陸續出現多個采砂場,并從通天河大橋下游不斷向長江源頭擴散,最遠可觀測到的采砂場已進入保護區深處約70公里。為滿足當地的砂石需求,上百家采砂場進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地帶,非法采礦淘金之徒伺機進入位于長江干流源頭的通天河河道破碎不堪。由于人為因素的破壞,當地環境脆弱不堪:伴隨大規模重建產生的揚塵、尾氣、垃圾已成為高原凈土上無法忽視的毒瘤,蜂擁而入的外來蟲草采挖者足跡幾乎踏遍了每一座山頭。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青藏高原,這里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要想恢復,其難度可想而知。現在頻繁的人類活動已經影響到了這里脆弱的生態環境。而通天河作為長江的源頭,在這里肆意采砂,更是人為地在這片脆弱的生態凈土上拉開了一道傷疤,其破壞性不堪設想。
人才不足,保護區的另一個困惑
人多了不行,人少也不行。人才不足,成為自然保護區的困惑。
在山西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才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歷山保護區是南、北野生動植物的過渡地帶,是山西面積最大、物種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段,這里野生動物達200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黑鸛、金雕等9種,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山西日報”報道,該保護區副局長史榮耀告訴記者,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是一門自然科學,本身具有嚴謹性、連續性的特點,要想做成一個科研項目,必須同時具備時間、人才、資金三方面條件,需要一個穩定的團隊,經過10年、20年不斷努力才能完成,不是一兩年能出成果的事情。目前,歷山自然保護區有在編員工50名,加上聘用人員共有70人,沒有一個研究生,大學生只有一兩個。由于工作生活在深山老林,專業人才不愿意來,來了也留不住。同時,由于保護區只有事業經費,沒有科研專項資金,所以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素材積累性工作,對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狀況目前還處在宏觀感覺階段,達不到準確的量化標準。
史榮耀介紹說,留不住人才帶來的另一個表現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動物世界》之所以拍得好,是因為那些專家不僅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也極其豐富,理論與實踐是一體的,蛇類專家可以抓蛇,鳥類專家可以找到各種鳥類。而我們的專家做不到這些,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
對此,山西龐泉溝自然保護區副局長楊向明深有同感。他說,作為自然學科,環境保護與監測必須建立在自然規律基礎上,而不能依靠感覺判斷。此項工作除設備、資金等硬件條件外,人才是關鍵因素。但作為公益性行業,保護區科研成果與企業商業性科研成果的影響力難以相提并論,因為缺乏量化標準,即使在業內,高水平也未必會獲得高程度認可。所以,對人才的認定與激勵方式應該是加強行業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
八成自然保護區受人類活動干擾,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加強管理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588個,總面積約149萬平方公里,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9%。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35個,總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71%。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自然環境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是自然遺產精華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指出,近年來地方政府要求調整保護區范圍的越來越多,據2010年統計,地方政府要求調整的比例約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5%。尚有大量自然保護區未向國家提出調整申請,但實際上已有開發活動,甚至有些名存實亡。
王玉慶認為,一些自然保護區保護不力與體制機制不健全有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省級主管部門負責管理,但實際上很多地區將管理權層層下放,交由市、縣、鄉負責,嚴重影響了保護效果。至今尚有31%的自然保護區沒有專職管理人員。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也存在部門分工不清、配合協作不夠等問題。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與自然保護區交叉重疊,一個區域掛幾塊牌子,管理目標和要求不一致,極易產生矛盾。
此外,投入不足也是導致自然保護區保護現狀堪憂的一個重要原因。王玉慶說,我國自然保護區平均投入為每公頃50美元,僅為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1/3。由于資金缺乏,多數保護區管護設施建設滯后,經費不足還使一些保護區把主要精力放在開發創收上,極不利于管護工作。
為此,王玉慶建議我國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抓緊編制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科學指導自然保護區發展。建立自然保護區工作責任追究和任期目標管理制度,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和管理評估,嚴肅查處各類違法行為。
同時,王玉慶建議國家加大投入,為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經費保障,并抓緊制定自然保護區法,確立自然保護區的法律地位和保護區規劃、管理、土地權屬、生態補償、保護基金等各項制度,確定政府及相關各方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