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廣州推廣垃圾分類哪些值得借鑒
2012-07-05

廣州推廣垃圾分類哪些值得借鑒

2012年07月05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

  治本之策進展緩慢
  
  解決“垃圾圍城”僅剩3年,2.8%的減量速度不如人意
  
  在廣州市城管委垃圾分類處辦公室的墻上,掛有這樣一幅字,“垃圾分類是治本之策,勢在必行”,這是今年1月20日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在對廣東省社科院一份報告的批示中為破解“垃圾圍城”而點的題。
  
  2010年4月1日,國內首部城市垃圾分類管理法規--《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暫行管理規定》正式實施,讓廣州市的垃圾分類為全國矚目。
  
  兩年多來,“東湖模式”、“萬科模式”、“廣衛模式”、“南華西模式”等層出不窮。
  
  據廣州市城管委最新官方統計數據:2011年,廣州生活垃圾日均產量約1.8萬噸,全年生活垃圾產量同比下降2.8%,平均每天減少了397噸垃圾;2011年廣州市處理垃圾429萬噸,有393萬噸被衛生填埋,占處理總量的91.7%;用于焚燒發電的垃圾量有33.6萬噸,占處理總量的7.8%;餐廚垃圾生化處理的數量為2.3萬噸,占0.5%;有害垃圾收集15萬噸。
  
  2.8%的減量速度并不能讓陳建華這一新晉市長滿意。
  
  3月23日,陳建華就垃圾處理等民生問題與多家媒體座談;3月28日又隨市人大赴番禺區火燒崗填埋場、李坑焚燒發電廠和大田山生態循環園視察廣州垃圾處理設施現狀,緊接著又奔赴上海“取經”;4月28日分別實地走訪了居民社區和垃圾壓縮站。他表示,廣州解決“垃圾圍城”僅剩3年。
  
  陳建華指出,生活垃圾處理最關鍵的是技術路線問題,廣州市提出的“先分類、回收、減量,后無害化焚燒、填埋、生化處理”的技術路線要將科學化的處理貫穿垃圾處理的全過程,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市民群眾和專家學者意見,并在全社會形成共識,集中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廣州垃圾處理工作的發展。
  
  廣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管理理念,構建垃圾處理的技術體系、政策體系和宣傳體系。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將在全市10區和兩個縣級市的城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到明年底前,全市城鄉全面推開;在2015年底,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將達到預期規模。
  
  推廣一種不否定另一種
  
  垃圾分類試點鼓勵遍地開花
  
  垃圾分類工作在廣州市居民小區開展以來成效如何?垃圾轉運又有何最新進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期走訪了16條試點街道中的部分典型,發現對于垃圾分類這一“摸著石頭過河”的新鮮事物,部分街道有了明確的推廣思路。
  
  “東湖模式”可以說是廣州市新一輪垃圾分類的標志性開端。
  
  2010年1月25日,廣州市城管委、越秀區人民政府在越秀區東湖街五羊南文體廣場舉行“推廣垃圾分類,倡導健康生活---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啟動儀式”,廣州市以此為起點打響垃圾分類戰。
  
  “東湖模式”由越秀區東湖街道辦和廣州市分類得公司聯合開展。街道負責前端宣傳,分類得公司招募整編社區內拾荒人員為其所用,將收回來的垃圾資源化,部分利潤反哺垃圾分類積極分子。
  
  短短數月,媒體頻繁走訪,事與愿違,分類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東湖街財政上過于依賴市里投入;推廣上過于依賴企業參與;再加上一個東華物業夾在中間,利益矛盾紛爭復雜。”越秀區城管局局長黃桂芳如此總結。
  
  2010年6月19日,由越秀區城管分局主導的垃圾分類“廣衛模式”扯起“藍白計劃”的大旗。與“東湖模式”相比,“廣衛模式”的優勢可見一斑:垃圾分類政府主導的角色不能讓;垃圾分類推廣主體不是靠拾荒人員而要靠環衛工;沒有物業公司橫插一杠,點對點宣傳更到位也少了利益之爭。
  
  2011年3月26日下午,廣州萬科在東風路萬科金色家園門口也打出了“左右地球,我們的環保改變”口號,宣布旗下16個在管小區全面加入垃圾分類大軍,成為物業界的一枝獨秀。
  
  兩年間,街道、物業、學校、菜市場等各領域呈現垃圾分類試點遍地開花之勢。
  
  去年10月開始試點的南華西德和新社區“垃圾不落地”模式學臺北先行一步,和目前廣州市的推廣思路不謀而合。
  
  廣州市城管委垃圾分類處處長余尚風表示,“南華西模式”不是照搬臺北,只適合低矮老樓集中的老城區推廣。推廣“南華西模式”也不代表否定其他模式,廣州垃圾分類試點鼓勵遍地開花。
  
  南華西模式
  
  特色:直收直運、分類指導
  
  結論:適合居住人口穩定、低矮老樓集中的老城區推廣
  
  早前,廣州決定在條件成熟的行政區若干街道試行臺北“垃圾不落地”經驗。廣州市政府14屆11次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相關方案。從去年10月開始,海珠區南華西街德和新社區就已試行“直收直運”、“垃圾不落地”,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采訪的當日上午10時許,記者一走進位于同福西路內街巷的德和新社區,一首悠揚的樂曲便傳入耳畔。常住于此的居民都知道,音樂響起,便是倒垃圾的時候了。
  
  德和新社區所屬的海珠區南華西街道,是全市首批16個垃圾分類試點先行街道之一。“每天上午11:00~12:30,傍晚6:00~晚上8:00,只要聽到《讓我們蕩起雙槳》音樂,就可以出來倒垃圾了。”德和新社區居委會主任溫惠蓮告訴記者,每天的這兩個時段內,流動垃圾分類車都會播放音樂穿行社區小巷中,需要倒垃圾的街坊一招呼,垃圾車就會停下來。
  
  記者看到,流動垃圾車類似于普通的板車,由一名環衛工人拉著,車上裝著一個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和一個綠色的廚余垃圾桶。每條內街的兩頭,都放置著兩盆塑料花,而整個社區內卻無一個垃圾桶。
  
  “每晚8點至次日早上8點,盆花處會放置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兩類桶,市民在此時間段內可將垃圾分兩類丟進分類桶。”溫惠蓮告訴記者,目前,流動垃圾分類車收取的垃圾量差不多占社區垃圾總量的1/3,夜晚分類垃圾桶收取的垃圾量占2/3。
  
  為了盡快讓社區居民熟悉垃圾分類知識,德和新社區制作了若干《支持垃圾分類登記冊》,免費發放給社區居民。登記冊上不僅有垃圾分4類的標準,還有居民每天分類排放垃圾的時間提示。這本小冊子更重要的功用是:記錄居民垃圾分類質量。“居民丟垃圾時,環衛工會一旁指導,如果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度高了,環衛工就會在小本子上蓋上印章,積滿20個就可到社區居委會領取垃圾袋。”
  
  “壓力很大,居民的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培養起來的,垃圾分類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溫惠蓮說。
  
  “德和新社區實驗結果是,‘垃圾零落地’模式比較適合中心城區的低矮老街區,居住人口越穩定越好推廣。”溫惠蓮告訴記者,“很難強制要求高層住宅居民主動下樓丟垃圾,而低矮老樓居民長久的老問題就是哪家都不愿意垃圾桶擺自家門口,取消垃圾桶定點收運,大家比較容易接受”。
  
  廣衛模式
  
  特色:精細分類,收益分配
  
  結論:城區遭遇規模化、占地等問題,適合空間大的城鄉結合部
  
  如果垃圾分類能賺錢,政府投入的資金壓力小了。將環衛工改造成兼職“收買佬”,也可實現環衛工多勞多得,緩解勞資矛盾。
  
  越秀區廣衛街依托環衛站對垃圾精細分類,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這一模式被寄予最大希望之處正是其自身造血功能。
  
  然而,試點兩年來,環衛工二次分揀每月收益不足千元,而街道為此投入三四十人,粗算加班費才幾元錢。微薄的利潤難以實現“以分養分”。要想增加利潤,就要走規模化之路。
  
  越秀區城管分局局長黃桂芳曾寄望讓二次分揀點在老城區遍地開花,“比如兩三個社區共用一個分揀點。”越秀區分管副區長齊小平表態要給政策,大力支持。
  
  但這條路走得并不順暢。想在中心城區找塊二次分揀的地遭遇了像公廁選址一樣的尷尬。“人人都不愿垃圾經過自家門口,更別說在家附近暫存分揀,”黃桂芳心里算了一筆賬,中心城區土地寸土寸金,高額租金再加上人工成本,回收利潤能否攤平?
  
  所謂的“給政策”也難撼固有利益格局。廢品回收站網點密集,那是因為供銷社系統存在幾十年,早已自成體系。黃桂芳稱,環衛系統想介入重新建一個資源回收體系幾乎不可能。
  
  他又想建全區集中的二次分揀點。“白云區槎頭一個企業愿意出地出錢,我們提供垃圾,但是事情才談出眉目,公司所屬街道找上門,街道的意見是,怎么能讓越秀區的垃圾拉到我們這來處理?”事情便不了了之。
  
  “廣衛模式更適合龍洞那種城鄉結合部,因為他們有地,可以建二次分揀點,”他稱,有了分揀基地,就好比帶動一個產業,人工不成問題,再直接對接若干下游企業,“比如利樂包,我可以直接賣給回收企業,”以實現“自己養自己”。
  
  萬科模式
  
  特點:物業投入,統籌管理
  
  結論:適合有實力物管的高檔大型樓盤
  
  萬科旗下有多個樓盤已在推廣垃圾分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近年被多次報道的越秀區金色家園小區。
  
  在小區大堂、公告欄,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的知識。花園擺放著4個分類垃圾桶(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一個廢舊電池回收箱。樓層放置綠、藍、灰三色垃圾桶。地下車庫還放著經過特殊改造的垃圾桶。
  
  據小區物業經理張寶昌介紹,社區專設的“生活垃圾分揀站”,聘請一個分揀工人。小區每月產生垃圾約在380~400公斤,通過分類,廚余垃圾占50%~51%,可回收垃圾占2%~3%,也就是說,實現減量約53%。
  
  “像金色家園一個300戶的小區就配置了350個垃圾桶,這是我們望塵莫及的,在老城區連幾毛錢的物業費都收不齊,”越秀區某社區物業界人士坦言,萬科模式要有實力的地產物業公司才做得起,廣州市絕大部分中小物業公司很難復制。
  
  據介紹,萬科集團在推行“垃圾分類”上自有一套方法。萬科成立了“垃圾分類小組”督辦各小區的垃圾分類事宜。每個小區有固定物業經理對接。垃圾分類跟職工的考核機制掛鉤。資金來源上,垃圾桶配置都由集團出資或由合作企業支持,并不動用物業管理費。物業公司開展回收垃圾積分換小禮品,周末還組織業主代表參觀垃圾填埋場。
  
  “萬科做垃圾分類也是一種廣告效益”在這位物業界人士看來,萬科付出了經濟成本,換得了社會效益,“劃得來”。但是中小物業公司都還苦苦掙扎在資本積累的路上,如果沒有政府支持很難開展垃圾分類。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