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可嘆孔子成"大帝" 萬松書院 被世俗化的經書誦讀地
2006-05-30
“杭州的書院自唐代始,至清代到達極盛,前前后后總共出現了約31所,其中以敷文書院、崇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四大書院最為著名?,F名為萬松書院的敷文書院,是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相戀之處,而今它已經成了杭州最有人氣的書院之一。”




 

氣勢磅礴的“品”字牌坊,是萬松書院的標志性建筑。

祭祀孔子等先賢的大成殿,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者”之意。

  梁祝的“愛情圣地”

  跟杭州人提起萬松書院,他們幾乎都會心照不宣地露出一絲笑容:“這里已經舉辦了四五十場相親大會,都是父母替子女去相親。”原是誦吟學問之地的萬松書院,現在儼然演變成了月老祠,這種具有戲劇性的轉換并非突然。據傳,梁山伯與祝英臺朝夕相處、并演繹出一段曠世絕戀的地方便是在萬松書院。雖然有人考證出梁祝傳說可能早于書院建成的時間,而且它根本就是一個民間傳奇,可它卻是中國最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中國的地方文化里處處都駐扎著古老而動人的神話故事,只不過在于來觀摩的人是懷著一顆姑且信之的心,還是堅持無神論的刻板態度。在坐車去萬松書院的途中,腦子里一直想象著,那該是如何一個書香悠濃而溫柔綣繾的地方。

  可能幻覺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被打破。乍一抵達萬松書院的門口,簇新的萬松門便令人心中咯噔一聲:經歷過多次重修的萬松書院,為了適合現代旅游的需要,入口的臺階竟呈“八”字形建造,左入右出,如此方可快速疏散客流。而花崗巖擋墻主體浮雕展現“梁?!比晖暗膱鼍?,左右兩側上方則分別浮雕出古代求學和拜師的畫面——所謂旅游勝地那種急于表現的媚態簡直迎面而來。

  “梁祝書房”是來訪者都忍不住想要去窺視的地方,在那兒可見到一對衣著古代男裝的青年人,一位書生一臉佛相地手握書卷,另一位書生執筆寫字,目光中是流不盡的纏綿情意。惟一令人難以抉擇的是:這兩位分明都是男子的骨骼與體態,完全看不出哪一位是女扮男裝。

  實際上,“梁祝書房”是毓秀閣的一樓,毓秀閣本是明朝嘉靖四年間建造,“翼以精舍,以待四方游學之士”,也就是說,它是專門用于接待來自各地的訪問學者的。試想,明清兩代,八股取士之風大盛,原先有研究院性質的書院才漸漸轉變成傳授八股課藝的講習堂。雖如此,書院仍然建造了“毓秀閣”這種交流學問的場所,可見一方面,中國人永遠都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另一方面表明了即便在八股取士的束縛之下,人們對學問仍然抱有交流與研究的欲望。

  2002年,毓秀閣才變成了景點之“梁祝書房”,而且梁祝之樂在書院內繚繞不絕。對于這種近乎粗暴的篡改,只好如此自我安慰:男婚女嫁、相親做媒自古便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古代的學問之師們大概也能原諒吧。

  可嘆孔子成“大帝”

  如果以為萬松書院現在已經單單演變成了一個相親之地,當然是一個重大的誤解。畢竟,書院是儒家文化的一種載體,“以詩書為堂奧,以性命為丕基,以禮義為門路,以道德為藩籬”。它從明代開始,更是變成為士子們的科舉功名服務的地方,學生們在書院里學習經文詞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誘得多少年輕人拼殺功名路。在書院信步,可見到幾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上密密匝匝地掛滿了紅色的卡片。隨手打開幾張來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都是“保佑我高考順利,考上一所好大學”云云。

  大成殿是萬松書院最核心的建筑之一,取“孔子之謂集大成者”之語意,贊嘆孔子的思想已經達到了集古圣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這里是師生們祭祀孔子及歷代儒家先賢的場所。和萬松書院的其他建筑一樣,這里從明朝開始就屢毀屢建,不下五次之多,名稱也多有變化:孔子祠堂、夫子殿、圣殿、大成殿等。

  在大成殿內,有孔子及其“四配”的木雕坐像,所謂“四配”也是儒學的代表人物:亞圣孟子、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這里的孔子被打扮得跟玉皇大帝似的,完全不同于常見的布衣孔子像。據說它是以山東曲阜大成殿中的孔子像為母本建造的,而那個孔子像是在1982年用了48.5萬元和黃金48兩重塑的。

  古代服裝的紋飾是有鮮明等級區別的,一查史料,得知此處的孔子是身著十二章之服,頭戴十二旒之冕,手執鎮圭。而十二章之服是天子之服,諸侯必須遞減地使用紋章(圖案),孔子為什么會被有些人裝扮成這樣?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眼前的孔子模樣絕非當年在萬松書院誦讀經書的學子們參拜的孔子。

在剛剛準備抬腳離開那滿臉精明俗氣的孔子像時,不知從哪里過來一位中年的先生,攜著他的游伴,托人照相:他站到孔子像前,一手搭著游伴的肩膀,一邊歪著腦袋,興高采烈地舉起兩根手指,擺了個“V”的造型,還嬉皮笑臉地喊出一句:“YEAH!”或許,這便是常言的“中西合璧”?

  山水以怡情養性

  雖然萬松書院一直是被杭州定位為一個以文化取勝的場所,歷史上也有在此書院讀過書的袁枚、講過學的王陽明為其撐門面,但是眼前那些假悻悻的古代樓閣與雕像,無一不暴露出此地已然淪為急功近利的人造景觀。

  盡管如此,畢竟是“天地無仁”,無論人們如何將其主觀價值強加到歷史文物頭上,山、水與草木都是沒有感情地從古向今綿延而來。信步而行,仍然會令人止不住地艷羨江南才子們竟有如此美景來伴讀,怎可這般奢侈?

  萬松書院以“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得名,雖然現今只剩下些許松樹做點綴,但整個書院仍然是郁郁蔥蔥地淹沒在綠陰里,而且它三面環山,西有西月崖、芙蓉巖、圭峰、石匣泉,端地是奇石嶙峋、古藤虬結,綠意從山坡上傾瀉而下,穿越書院的空墻,直降落到那誦讀圣賢書的地方。

  萬松書院更得天獨厚的是它的一面環水,旁邊即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湖。站在書院的高處往下凝望“煙波之浩渺”,不禁懷想:“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敝袊姇幕菑娬{風雅頌賦比興的,而自然山水才是養氣立志之所在。

  而今,歷史只存于碎片之中,“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萬松書院內再無修身怡情的古拙浩天之氣。到書院的那天,已近五一黃金周,院內卻仍舊冷靜寥落。

  獨在一處空地上,有八九位老人,或對坐打牌,或臨水池發呆,或有一搭無一搭地閑聊。微風徐徐而來,令人頓生濃濃倦意。只見一位老伯,面容安然地側躺在石板上,周圍三把竹椅配合得極為科學,一把擱腿,一把用來搭手,還有一把防他從石板上落下,起保護作用,一見便知是長期摸索之后的發明創造。

  他在半寐半醒間,一定再無法清晰地確知,他在湖光山色中。





 

清代地理學家齊召南雕像眼中,已非昔日誦讀經書之場面。

民國時期遺留的這座牌坊,已從主入口處移至東道入口處。

書院入口的萬松門上,雕有“梁祝”三年同窗像。

  杭州四大書院

  杭州書院 興起于元代,明末至清代達到鼎盛階段。最為著名的有萬松書院、崇文書院、紫陽書院和詁經精舍,稱為杭州四大書院。萬松書院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804),當時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改辟為萬松書院。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在此講學。清康熙帝為書院題寫“浙水敷文”匾額,遂改稱為敷文書院?,F遺址尚存有“萬世師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見“至圣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崇文書院 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西湖跨虹橋西。明朝巡鹽御史葉永盛每逢春秋公務之閑暇,召集徽州籍子弟聚于跨虹橋西的湖面畫舫中,現場出題考課,然后命各舟蕩漾分散,稱為“舫課”。葉永盛調離之后,徽商在跨虹橋西建院舍,稱“紫陽崇文書院”。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題榜“崇文”,遂更名為“崇文書院”。今已不存。

  紫陽書院 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間(1703年),由兩浙都轉鹽運使高熊征及鹽商汪鳴瑞等捐資建造,初名“紫陽別墅”,主要招收商人子弟。咸豐十一年(1861年),院舍毀于戰亂。同治四年,得以重建,更名為“紫陽書院”。其遺址為杭州紫陽小學原址。

  詁經精舍 嘉慶六年(1801年),由浙江巡撫阮元在原《經籍纂詁》編纂之地創建,阮元在《詁經精舍記》中認為:圣賢之道存于經,經非詁不明。遂將書院更名為“詁經精舍”?,F已不存。

    來源:新京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