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廣州垃圾按袋計量9月試點
2012-07-09

廣州垃圾按袋計量9月試點

2012年07月09日    來源:南方日報

  “南方報業集團長期以來對廣州經濟社會文化建設,都給予鼎力支持。”昨天上午,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媒體南方都市報主辦的“垃圾按袋計量收費”試點啟動儀式上,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表達了如是感受,他還現場回應市民疑問,指出垃圾袋上不會出現居民門牌號和姓名,少用垃圾袋將有獎勵。
  
  現場講解
  
  99%的生活垃圾可以循環利用
  
  一起來,更精彩!在昨日的儀式現場,陳建華對在場的媒體記者說,“我是負責做好垃圾處理的市長,媒體是負責報好垃圾處理的媒體和記者”,“要凸顯社會責任,就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包括媒體在內的社會各界做起”。陳建華還特別談到活動的主辦單位,“南方報業集團,長期以來對廣州經濟社會文化建設都給予了鼎力支持,是一個植根于廣州的大型媒體集團”。
  
  “垃圾,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來說,都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陳建華還現場為大家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在生活垃圾里面,99%都是可以循環利用的,只有1%是需要單獨放的有害垃圾,需要作特殊的無害化處理,通過分類,就能把99%的資源利用起來。
  
  “大概有40%左右是可以直接回收的”,陳建華說,其次是廚余垃圾,經過堆肥、富氧、厭氧等生化處理,可以做肥料、發電,或者做沼氣、工業原料;第三塊就是焚燒處理,現在技術路線和管理上都是沒有問題的、過關的,關鍵就是要人人動手,大家參與,共同把垃圾作為資源回收利用形成共識。據介紹,在試點階段,政府將給試點社區居民配發特定數量的垃圾袋,如果使用數量少于配方數量,可以憑袋領取獎勵。“少用一袋,政府獎勵0.5元”。
  
  澄清疑問
  
  垃圾按袋收費不是為了創收
  
  “垃圾按袋收費,你們市政府是不是以環保為名來創收呢?收到的錢到了哪里去,如何保證在陽光下運行呢?”在昨日的活動中,有網友如是提問。
  
  “隨袋征收的費用,全部用于垃圾分類處理”,陳建華對上述疑問表示否認,這些費用將用于獎勵而不是為了政府創收,“這一點我們可以成立公眾監督委員會,在全市人民的監督下陽光運行。”
  
  陳建華說,政府在垃圾處理方面每年的凈投入,去年是22個億左右,今年的投入也不會低于這個水平,而且還要增加。他指出,廣州今年還要增加在垃圾分類收集、運輸上的投入,而且終端處理上,現在主要是依靠填埋,今后還要增加對垃圾焚燒、生化處理設施的建設,“政府不僅僅沒有從垃圾分類、垃圾處理、垃圾費隨袋征收方面有任何創收,還會加大更多的投入。”
  
  “現在世界上各城市對于垃圾費的征收有兩條路線”,陳建華表示,一條就是定額收費,任你投放,廣州目前就是這種辦法,“它的直接效果就是我只要交了垃圾處理費,我投放了多少垃圾,你都必須幫我去處理;還有一種是誰多投放垃圾,誰多交錢,而且鼓勵和獎勵垃圾減量做得好的,垃圾投放少的家庭和個人。這應該說是目前世界上大家公認比較成功的做法”,這也是廣州即將試行的辦法。
  
  保護隱私
  
  垃圾袋上不會出現居民的姓名和門牌號
  
  廣州即將實施的垃圾處理新政策中,還包括垃圾袋實名制一項。該項政策也引起不少市民的擔憂。昨日即有網友向陳建華提出疑問,“垃圾袋上的編號跟門牌對應,政府部門掌握了對應關系以此避免泄露隱私,市長覺得能不能保護隱私,有關部門泄露隱私如何去監管?”
  
  對此,陳建華表示,“我想這里有一個觀念的轉變問題,還有一個管理的問題。如果在垃圾袋上印上你的門牌號、印上你的名字,我覺得這樣大家恐怕都很難接受。如果說完全不要,恐怕在剛剛開始時管理也有難度”。他提出,開始的時候將通過折衷的辦法,通過條形碼、編號的管理,只有收垃圾的人知道大致是哪一戶投放的,他可以上門去跟他說如何把分類分好。
  
  陳建華還表示,如果垃圾分類經過大家的努力,99%以上的居民都已經自覺做到了垃圾分類,那么就沒有必要編號和條形碼了,“因為自覺最重要”。
  
  花絮
  
  接受小記者采訪
  
  市長坦承垃圾分類“有壓力”
  
  在昨日的活動中,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環節,那就是南都的小記者現場采訪陳建華。
  
  “好多人說要是全市都做到垃圾分類好難,你覺得難不難,你有壓力嗎?”一名小記者如是問。
  
  “那我問你有沒有壓力?”陳建華問。
  
  “我也有壓力。”
  
  “那我和你一樣,我也有壓力。”陳建華說,“但是你以后讀書讀到了初中、高中你就知道了,壓力實際上也是一種動力。我們一起努力,我們一起努力把壓力變成動力好不好?”
  
  政府計劃
  
  垃圾按袋計量或于9月份開始試點
  
  在昨日的“垃圾按袋計量”啟動儀式后,廣州市城管委還和市民進行了現場互動。
  
  互動中,提到最多的仍然是收費問題。現場訪談中,著名主持人陳揚提出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我昨天發了8條微博,結果跟帖的絕大多數是在罵,罵主要集中在收費和公民素質不好。”
  
  針對網友的疑問,廣州市城管委分類處處長余尚風解釋說,廣州的“按袋計量”并沒有照搬臺北。“臺北的‘按袋計量’是分成大小不等的垃圾袋,最小的3公升,最大的120公升。價格也不等,大的要100多臺幣。”在隨后的環節,他表示,廣州按照新模式能不能做好,一定要因地制宜,“通過試點掌握方法,針對推進中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然后再全市推廣。”
  
  “你原來交15元,后來交還是15元,該交管理費的還是交管理費。”面對目前“不是反對垃圾分類,而是反對收費”的現狀,余尚風一再強調,廣州市垃圾費分為衛生清潔費和垃圾處理費,合共15元,現階段不會重復收費。
  
  知名網友櫻桃白在現場對按袋征收“挑刺”,“民眾不用重復繳納15元垃圾費了,但是卻隱形增加了物業的成本”,對此,余尚風回應:“試點階段是政府花錢,先做獎勵,不會動物業管理費。試點階段經濟杠桿成立后,下一步才會廣泛征求民意進行收費體制改革。”
  
  據介紹,在試點階段,政府將給試點社區居民配發特定數量的垃圾袋,如果使用數量少于配方數量,可以憑袋領取獎勵。“少用一袋,政府獎勵0.5元”,余尚風表示。
  
  另外,余尚風還透露,“垃圾按袋計量”模式并不立即實行,按照計劃,“7月份是摸底,8月份是宣傳教育,到了9、10月份才開始試點。
  
  南方日報記者 黃少宏
  
  實習生 朱子煜
  
  臺北經驗
  
  垃圾費隨袋征收10年 垃圾減量超50%
  
  廣州將學習臺北,實施垃圾費隨袋征收政策。那么,這一項政策在臺北是如何出臺的,又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呢?
  
  昨日,知名網友”巴索風云“邀請了來自臺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杰先生,為我們全面介紹了臺北的經驗與教訓。
  
  垃圾分類做不好環衛工人可拒收
  
  據介紹,臺灣地區通過建立試點地區,自2007年實行一般廢棄物循環推動計劃后,2010年隨袋征收拓展至其他縣市,此時距2000年臺北市實行垃圾隨袋征收已經過去了10年。在這十年間,臺灣通過施行垃圾不落地,推動垃圾收費制度,同時以收費方式作為政策引導工具,逐步形成了今日廣州所借鑒學習的”臺北模式“。
  
  針對市民擔心的出現偷扔垃圾的問題,賴偉杰表示,這種情形在臺北也出現過,不過并非想象中那么嚴重。而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形,臺北市在當時加強了對試點社區衛生死角的整理,同時加強綠化美化社區環境,防止破窗效應的出現,并輔之以罰款的手段。
  
  談到臺灣與環衛工人配合”隨袋征收“的經驗,賴偉杰還提到,當居民的垃圾分類做得不好時,環衛工人可以拒收,”要讓第一線環衛工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賴偉杰特別提醒說,垃圾費隨袋征收的實施是必須給民眾足夠的時間熟悉。臺北1998年和2000年都在試點地區推行”宣導期——勸導期——執行期“的分階段計劃,通過與居民互動,從而摸清底細,發現制度實施中的問題,再做針對性地調整。對此,廣州市城管委分類處處長余尚風表示,廣州垃圾分類同樣會在試點階段進行摸索,”不會出現‘一刀切’的情況。“
  
  而垃圾費隨袋征收的制度并非”橫空出世“,其在臺北的實施也有一定的基礎。賴偉杰介紹說,臺北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向市民宣傳分類知識,并強制要求企業回收可回收物。
  
  企業扮演重要角色
  
  同時,在20世紀90年代臺灣建構資源回收制度時,企業在政府推行的”社區民眾——回收再生廠——地方政府——回收基金“的四合一制度計劃中充當了關鍵的一環,在生產環節為補貼垃圾回收處理繳納了一定的費用。賴偉杰坦言:”單純靠政府和民眾配合推行垃圾分類處理,政府很累,民眾也很累,因此企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多一些社會責任。“
  
  垃圾不落地政策也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實施,這也為垃圾費隨袋征收提供了基礎。
  
  對于垃圾分類這項關乎每個人生活的宏大命題,臺灣政府對試點地區的執行成效進行了追蹤,并制定了評估計劃成功與否的具體指標,通過及時從試點地區發現問題,調整政策,發揮集體智慧,增強了民眾對推行”垃圾不落地“”垃圾隨帶征收“的信心。
  
  輔以對民眾從何種渠道得知垃圾分類處理信息、是否贊成垃圾處理費隨袋征收的民意調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成的官民互動長效機制,促使民眾深入參與垃圾分類,切實從垃圾分類中取得成就感。
  
  據了解,臺北實施垃圾費隨袋征收10年后,垃圾量由原來的每日3800多噸降至了1800多噸,減量幅度超過50%。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