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在德國
2012年07月11日
新千年的9月,中國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的 10人代表團由會長梁從誡教授領隊,應德國民間環保團體S.O.F。的邀請,前往漢堡、呂根島、柏林、德累斯頓等地參觀學習。行程雖短,感觸良多,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環境教育不僅被寫進了法律、體現在每個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而且深入到每個人的心靈。
世界上最危險的瀕危動物
私立Eekholt野生動物園67公頃的森林、草地、小河、濕地、荒地等自然環境里生活著百余種當地的野生動物。30年來,Eekholt野生動物園接待了100萬參觀者,其中不少人來了不止一次,吸引他們的除了美麗的風景和可愛的動物,還有野生動物園獨特的環境教育方法。
“現在你們就是來上環境教育課的孩子,請排成一條長蛇,別說話,閉上眼睛,‘打開耳朵和鼻子’,雙手扶在前邊的人的肩上,請相信他,往前走!”負責環境教育項目的烏特女士帶領我們進入密林。人群安靜下來,耳邊傳來了遠處的鳥鳴聲,森林的清香撲面而來,腳下不時有柿樹枝被踩斷,附近有溪水潺潺流過,樹葉劃過衣服、清風掠過樹林的聲音清晰可聞。閉著眼也能感覺到光線時明時暗,那是陽光透過樹葉灑在臉上;眼睛看不見,腳板變得格外敏感,軟的,是落葉;實的,是泥土;硬的,是石塊……原來,感受自然的方式不止視覺一種,開啟所有的感官來充分感受自然,是環境教育的第一步。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隼和貓頭鷹飛翔時是否發出聲音,烏特女士讓我們閉上眼,她用兩個不同的翅膀標本在我們的面前輕輕地扇,嗅,很容易分辨出,一個有呼呼的風聲,另一個幾乎感覺不到;再摸一摸,明白了,軟的無聲,是夜晚打獵的貓頭鷹,硬的自然是白天捕食的隼了。烏特女士還讓我們看貓頭鷹吐出的毛團中有小鼠的頭, “如果直接告訴孩子們貓頭鷹在夜里出來捕食田鼠,它飛翔的時候沒有聲音,這些知識重復一百遍,孩子們還是有可能忘掉,但用耳朵、皮膚、手指和眼睛親自感受過就不一樣了?quot;
野生動物園也給留下住幾天的孩子提供住宿和活動的場地,1999年有8000個孩子由老師帶領來這兒住過,玩得非常開心,學到了很多知識,據帶隊的老師介紹,來過的孩子對待自然和動物的態度均有明顯改變。
Eekholt野生動物園的環境教育最重要的幾個步驟是:
發現動物和植物的美麗,培養對動物的尊敬;老師不急于向孩子們講授關于動植物的理論知識,而是引導他們欣賞動植物不同的美麗。這里的每只動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不管你以前是否喜歡它,都應該試著發現它的獨特之處。烏特女士拿出一只螞蚱(她有一個好聽的小姐的名字),讓每個人近距離地觀察她褐色的大眼睛,而且感受一下她的爪子輕劃過手心的那種癢癢的感覺。
引起好奇心;人總是對不能一下子看到的東西充滿好奇心,而一覽無余往往會令人失去探知的興趣。讓孩子們觸摸、猜測、討論盒子里的動物標本,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游戲。很多說明也要游人自己”發現“、自己動手翻開才能看見。
消除偏見;人們往往對某些動物(比如蛇和狼)感到害怕或存有偏見。烏特女士讓我們觸摸一條美麗的小花蛇,仔細觀看她的鱗和鮮艷的顏色,并回答我們提出的種種問題--不知不覺中學到了許多知識。親手摸過,才知道蛇并非人們印象中那樣濕乎乎、滑膩膩、冷冰冰的,而且也不那么令人害怕。德國人稱贊女人美麗如蛇,中國人卻貶損壞女人為一”美女蛇“,其中的差異也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自然態度。
一天的時間太短了,許多游戲我們只能淺嘗輒止:在白鸛救護基地,扮演白鸛食物的6個人拉起坐在食物網中的”白鸛“,當白鸛的食物因為人類使用農藥、從沼澤挖泥炭、填小湖等行為變得越來越少時,白鸛就飛不起來了;戴上野豬的眼鏡--用塑料紙蒙上眼睛,體會野豬因為視力不好而靠鼻子尋找食物的感覺;敲擊長短粗細軟硬不一的木頭,會聽到悅耳的聲音,打通身體的所有感官,喚醒對自然的感覺……
在一扇木門前,烏特女士說:”里面關著世界上最危險的瀕危動物,你們猜猜是什么?quot;大家七嘴八舌,都沒有猜對。木門打開,對著我們的是一面鏡子,啊,世界上最危險的瀕危動物不就是人類自己嗎?如果只知一味追求更舒適、更美好的生活而無休止、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掠奪,人類終究難以避免毀滅的悲劇結局。
Eekholt野生動物園之行仿佛讓我懂得了環境保護的真諦--理解地球上一切生命互相依存的關系,尊重生命進而熱愛生命。人本是自然之子,草木魚蟲無不是我們的手足,只有關愛地球上的每一種生命,真心實意并付諸行動,才能達成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創造真正和平美好的生活。
動物園可以是這樣的
漢堡動物園的動物并不罕見,但關養方式極特別 --乍一看,游客和動物之間似乎沒有任何隔絕物,沒有欄桿,沒有鐵絲網。長這么大,我還是頭一次這么近距離地看大象、棕熊、獅子和北極熊。動物園的環境教育負責人向我們揭示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把動物和游客分開的,是一條寬度和深度都經過精心設計的溝,有的有水(獅子非常不喜歡水),有的是干的(如北極熊和海豹之間)。他們還把同一棲息地的動物安排在同一視覺空間里,如北極熊和海豹,獅子和斑馬、長頸鹿等非洲食草動物,彼此間也用深溝隔離,溝邊長滿灌木,從游客的視角看過去,它們像朋友般相安無事。
參觀動物園的孩子能得到非常直觀、生動的環境教育。進入喂養北極熊的洞穴,可以觀察到它生育孩子的過程。進人獅子的獸舍,撲面而來的食肉動物的氣味,使人一下子就明白獅子捕食的時候為什么要逆著風接近獵物。想了解獅子一天的食量嗎?把一塊(5公斤左右)帶骨牛肉拎在手上試試,猜猜重量。想知道一只鴕鳥蛋有多大?多重?蛋殼有多硬?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摸一摸、拿一拿、站在上面試一試。
在大象園附近,環境教育老師給孩子們準備了畫畫的紙筆、捏泥塑的膠泥和工具,你可以一邊觀察一邊創作,也可以轉過身試試自己的記憶力。大象似乎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動物,但很多人憑記憶畫出的多?quot;四不像“,捏的泥象就更不成樣子了。一本關于大象的畫冊可以幫助孩子們更詳細地了解大象--填字游戲、走迷宮、選擇、判斷對錯。連線、填空、涂色……每一項的設計都考慮到了孩子的好奇和游戲心理,令成年人看了也躍躍欲試。
作為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德國的環境教育并不以使用現代化手段取勝,他們認為,讓孩子們走進自然、感受自然,比教給他們關于自然的知識要重要得多。因為”感覺這個世界遠遠比知道和理解這個世界更重要。當我們對某一種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聯系,我們就會產生從更深層次上去關心它的責任感。
點滴小事 令人難忘
在德國,從大都市到小鄉鎮,我們看到的是沃野千里、滿眼濃綠,風格各異的樓房掩映在蔥蔥郁郁的綠樹中,街道都那么整潔,空氣都那么清新,天鵝和野鴨在市中心的河面上自由自在地游弋,廣場和街心花園里的鴿子、麻雀遇到人從不撲騰著翅膀驚飛,小鳥、松鼠和水獺的身影不時掠過我們的眼簾,分類垃圾箱隨處可見,回收玻璃的垃圾箱還分成透明、褐色、綠色三種,幾乎每戶人家的窗戶都裝飾著鮮花或綠色植物,令人嘆為觀止…… 如此優美的環境固然得益于德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百余年來的民間環境保護和數十年萊德國政府的環保努力更是分不開。
但當我們問及“你們覺得在環保方面還有什么遺憾” 時,德國人的回答竟然是:“我們的環保做得太晚了,導致的麻煩太多了,保護環境的花費太貴了!”
德國和我們國情不同,面臨的人口和環境壓力更是大相徑庭,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他們曾經面對、我們正在面對的矛盾。我們在德國的所見有限,無力探討其中的要義,只想寫寫訪問中看到的幾件小事。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在街上幾乎看不到德國人使用塑料袋,人們普遍使用的是印有各種圖案的布袋。超市收款處的布袋是要付錢的(一般2馬克一個),塑料袋則可無償使用,但消費者還是寧愿買可以多次反復使用的布袋,與我們在國內常見的人們出了越有手中就拎著大大小小塑料袋的情形大不一樣。
德國的所有公共廁所都備有手紙,從漢莎航空公司的飛機上我們就發現他們的手紙沒有我們平時用的那么白,顯然是未經過漂白的,而且每隔一段手紙上就印有 “可完全回收”的標志。造紙產業對環境的傳染中有相當成分來自漂白過程。要是我們也使用不緩白的本色紙,12 億的人,能減少多少污染?
在處理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增多的垃圾方面,除了嚴格的分類回收以外,德國還實行分量付費,即按垃圾桶的大小付不同的垃圾處理費。陪同我們的S.O.F。工作人員Britta介紹的前東德的一種類似“垃圾票”的方法更為靈活有效。每戶人家扔垃圾時,都必須按垃圾的大小輕重貼上相應面值的“垃圾票”;誰的垃圾多誰就多付錢。這真是個好辦法!若中國也能廣泛使用,相信對目前漸成時尚的過度消費和商品過度包裝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據英國教育專家統計,在少年時代接觸環境保護的 事情或親自參與環保活動,對一個人終生的影響占非常主要的一個百分比。也就是說,青少年時代接受過的環境教育和參加過的環保活動,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 觀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對環境的態度和沒有相關體 驗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眾所周知,德國的環保在全世界是處于領先行列的,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來自于幾乎無處不在的環境教育。他 們認為從事環境教育的人,不止應該具備關于自然的知 識,更要發自內心地熱愛自然、熱愛自己的工作,幽默、熱 情、親切。自信、溫和,善于與人交流,使人信任。他不必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全知全能,但必須善于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感受自然的美麗,調動他們探知自然奧秘的積極性。
這樣的環境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情感教育,是教人建立起對自然、對生命的恰當的態度和情感,擺正人類在自 然中的地位。聯想到聯合國環境署的決定--從1998年開始,每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都將是“為了地 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換--我們似乎不難理解環境保護的基礎是基是愛,是每一個地球公民對自己、對他人對所有生命的愛。
因為愛,所以關懷。如果說自然教育要在理論認知、態度和情感、行為方式三個環節上展開的話,我國的環境教育在態度和情感的教育上的滯后是顯而易見的。但愿德國人的經驗和方法能為我們提供借鑒、另怕我們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