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隨之而來有一個疑問:不開車在城市里出行問題如何解決?目前在北京“交通基本靠走”完全行不通,20萬人轉擠公交又會出現其它的問題。
任何先進理念的實現都需要社會環境同步,要維持“每月少開一天車”的環保理性,就需要社會公共交通發展的跟進鋪墊。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城市公共交通服務快捷便利,在汽油價格日升月漲的時候,自然有人不需號召主動棄車出行。在北京之外,筆者就有朋友留著私家車在車庫不開,每日乘地鐵出行。他們并不只是響應環保號召,心里還有另一盤賬:地鐵四通八達,免去油價、停車費不說,還可以避免路面日益擁擠的堵車,省時省錢;私家車只是節假日遠游的工具。
所以任何環保的倡議都需要社會整體意識的同步跟進,這種意識首先要落實在公共服務策略上。從社會發展的整體而言,發展公共交通是最為環保、經濟、有效的手段。這一點,不僅關乎城市上空的藍天,更關乎城市的運行效率和市民的生活質量。所以,環保局長選擇步行上班,只能是偶爾為之的事。如果號召所有的公務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不僅環保,更能親身體驗公交服務優劣,有助于切實改善公共交通的出行質量。因為只有營造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務,才能為“能不開車就不開車”提供實現的可能。
國家環保總局有負責人表示,“每月少開一天車”活動的經驗可以在全國推行;筆者建議,與此同時也應該把“公交先行、發展優質公交”切實實踐到每一個城市,因為這是環保行為更為基礎的真正的土壤。
《華南新聞》 (2006-05-31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