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弊端多需重視
2012年07月31日
日前,著名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家丁德文做客廣東省科協科普論壇,作了題為“藍色經濟區建設問題:關于海洋經濟發展的思考”的專題報告。他表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堪憂,因填海造地、挖沙和炸島等人為活動已導致我國海岸海域806個小島消失,海岸線縮短近2000公里,濱海濕地損失近半。
近年來,面對樓市調控的高壓態勢和確保18億畝耕地的政策紅線,一種新的土地經濟模式正在被大量復制。借國家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之名,一些城市明確提出向海洋要土地,興起新一輪圍填海熱潮。新增土地除發展臨海工業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產開發。填海造地過度開發,不僅加劇了房價調控難度,也隱藏著永久破壞生態、增加防災壓力、危及地區可持續發展等深層矛盾,急需引起重視。
填海造地作為一種徹底改變海域屬性的活動,若論證不充分、管理不嚴格,定會帶來諸多弊端:導致局部海域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對近岸海域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影響;破壞自然岸線,加劇海洋環境污染;改變原有的水文動力環境,破壞原有的泥沙沖淤動態平衡,導致海岸侵蝕加劇或者海岸不穩定、港口和航道淤積等。填海造地熱的背后是暴利驅動。圍填海成本一般為每畝15萬元~20萬元,但地方政府轉手拍賣給開發商,每畝地價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元,為地方政府帶來豐厚的土地收益。
填海造房本身無可厚非,放眼世界,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都在不同時期進行過大規模的填海運動。海景房存在著一定規模的市場需求,房地產業向海岸線進軍也是市場的需要。但是,滿足這種市場需求,需要建立在海洋總體開發的框架中,需要建立在科學規劃之下,而不能肆意為之。近年來,隨著各國對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視,已經紛紛開始限制填海的規模和范圍,并且推出了退地還海等政策。
要遏制盲目填海造地歪風,首先要完善海域管理執法手段。很多違規項目被查處后,基本不可能還原于海,一般只能罰款了事。而相對于海景房暴利,相關罰款規定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懲處作用。其次,要完善海域使用審批。海域的使用是需要海洋管理部門審批的。從某種程度而言,審批不嚴是填海造房風盛行的重要原因。如何進一步加強海域使用審批,是海洋管理部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最后,要加強社會監督。海域的使用和審批應當向社會和公眾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在必要時還要舉行聽證,充分尊重公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