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極端天氣頻發世界各地都不好過
2012-08-03

極端天氣頻發世界各地都不好過

2012年08月03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來,高溫、暴雨、干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人員財產損失慘重
  
  直接影響經濟發展
  
  菲律賓國家減災委員會8月1日證實,“蘇拉”連續多天夾帶暴風雨襲擊首都馬尼拉和周圍地區,已造成12人死亡,14.5萬多人被疏散。印度、孟加拉國多地6月底以來發生多起洪水和泥石流災害,造成大量人員財產損失。有報道稱,季風引發的強降雨在印度東北部已造成124人死亡,600萬人因洪災被迫離開家園,200多萬人無家可歸。印度官方表示,這是自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孟加拉國也稱,該國遭遇數年來最嚴重的暴雨襲擊,至少100人死亡、40萬人受災。
  
  日本九州地區7月中旬遭遇特大暴雨襲擊,30人死亡,2人失蹤。下旬全國持續高溫,僅23日至29日一周就有16人中暑死亡,比上周約增加了50%,創今夏新高。
  
  朝鮮自7月18日起進入雨季后,全國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增加。朝鮮媒體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7月28日,全國共有88人死亡,5000余棟住宅遭受完全或部分損壞,1.2萬多戶住宅被淹。
  
  非洲大陸則飽受干旱之困。很多河流湖泊干涸,西非波瀾壯闊的塞內加爾河現在變成涓涓細流,入海口海水倒灌形成大片鹽堿地。科學家預測,未來幾十年,受大西洋和印度洋快速升溫影響,非洲旱情將更趨嚴重,持續時間更長。據肯尼亞《民族報》近日報道,聯合國難民署指出,目前非洲受干旱等影響,受災人口高達2.96億。聯合國日前警告說,嚴重的旱情或使索馬里重蹈去年大規模饑荒的覆轍,屆時索馬里將會陷入另一場人道主義危機,超過300萬人急需援助。
  
  極端天氣頻發直接影響了各國經濟發展。東盟2011年10月首次發布的《東盟國家減災融資和保險》報告稱,東盟地區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而遭受的損失約為46億美元,約占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3%。
  
  墨西哥在2011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上半年期間遭遇了該國70年一遇的大范圍極旱,導致糧食作物歉收、畜牧業下滑,據估計將造成該國GDP損失6%。加勒比共同體預測說,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降低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到2025年該地區各國的GDP將因此損失5%,到2100年增至75%之多,這包括考慮海平面上升對沙灘的侵蝕引起旅游業下滑和基礎設施毀壞等成本。
  
  溫室氣體濃度增加
  
  氣候變化速度加劇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29日援引一個科學家小組在《自然地學》雜志上發表的報告稱,極端天氣增多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報告稱,2000年至2004年,長期干旱襲擊美洲西北部,導致森林減少、河流干涸,屬800年來最嚴重干旱,并認為這種狀況可能在本世紀大部分時間成為“新常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3月發布報告說,有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導致了包括高溫、強降雨等在內的極端天氣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和影響范圍等出現變化。未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強降水頻率或比例、平均熱帶氣旋的最大風速可能增加,降水減少可能會造成某些季節和地區干旱加劇,熱浪、冰川融化或永久凍土帶退化將會引發高山斜坡不穩定、冰湖潰決和洪水等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該機構的電腦模擬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今后極端天氣的發生將更為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今年3月,該機構再次發出警告認為,2001年至2010年的完整數據已告訴人們,全球氣候變化速度加劇,這10年也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自1971年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現象日趨明顯,全球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166攝氏度。
  
  盡管很難界定某一種特定極端天氣由全球變暖所導致,但科學家們將其中一部分極端天氣歸結于人為原因,包括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等,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經濟活動增加了氣候變化的速度。
  
  建立有效防治機制
  
  增強減災救災能力
  
  極端天氣難以控制,但有效的災害風險管理可以提高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
  
  作為島國,日本一直備受臺風、海嘯等極端天氣影響。日本上世紀60年代就出臺了《災害對策基本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災害應對體系。2004年,日本政府籌建了“全國瞬時警報系統”,在日后的防災減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還十分重視進行防災教育,經常進行各種緊急避難演習、防災訓練。
  
  東盟國家也實施減災管理。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國在2009年到2011年頒布了新的減災管理政策和法律。菲律賓政府承諾實施“百萬安全學校和醫院計劃”,以提供能夠安全應對災害的教育和醫療設施,老撾也實施了類似計劃。
  
  在歐洲,洪水災害雖然同樣兇猛,但造成的人員和經濟損失相對較低,這得益于其長期建立的水災防治機制和及時到位的應急救災措施。在應對洪水等自然災害過程中,歐盟主要起協調成員國的作用。歐盟十分重視巨災發生前的災害預防和監測,建立了氣候災害預警網站,向公眾提供最可能詳盡的預報,并且多年來通過其研發框架計劃為救災科技研發提供研究平臺。
  
  目前,非洲國家正在力推智能型農業和非洲伙伴行動計劃來應對持續的干旱,通過保護地下水源和多元物種等手段改善生態系統。非洲伙伴行動計劃是動員主要水務風險投資人解決水資源供應和水資源退化。比如“斯威士蘭水伙伴”將目標鎖定在不斷發生干旱的地區,政府動員各主要部門、非政府組織實施多項建設活動,實行水資源綜合管理,目前效果顯著。
  
  拉美多國相繼成立氣候變化研究小組負責收集和研究各類氣象信息,完善建立氣候災害突發應對機制,例如,中美洲國家通過組建“中美洲天氣搜索引擎”進行氣候數據共享并協調增強救災和減災能力。墨西哥、巴西等國政府高度重視協調發展經濟與氣候變化兩者的關系,大力減少森林砍伐,加大對低排放工程項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斷優化能源結構等。
  
  (本報曼谷、布魯塞爾、約翰內斯堡、墨西哥城、平壤、東京8月1日電記者王慧、孫天仁、苑基榮、鄒志鵬、周之然、程維丹、劉軍國)
  
  》 點 評
  
  孫丞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出現的歷史上罕見的氣象事件,其發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干旱、極端降水等幾類,一般特點是發生概率小、社會影響大。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近期頻發,與大氣環流顯著異常有關,但也離不開全球變暖的大背景。
  
  北半球今年的極端天氣特點是高溫與干旱相聯系、強降水與洪澇相聯系。
  
  社會各部門應加強聯動,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氣象部門應向社會深入宣傳氣象預警信息的意義,交通部門應加強監控、管制等,教育部門應進一步開展民眾的防災減災教育,普及應對極端天氣的科普知識。
  
  同時,關于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災害防御標準,應根據氣候的新特點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的形勢。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