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歐洲時報》發表評論 別讓拆文化毀了北京
在2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狀況發布會上,一位外國記者說老北京的文物保護工作做得不夠好,中國文化部負責人表示接受批評,稱就北京市來說,這位外國記者的批評很有意義。這一表態引起境內外媒體的關注。
外國人抨擊中國當今的“拆文化”,替北京的舊城保護操心,已非自今日始,可以說是伴隨中國發展的每一步。但由于各種原因,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局”中,“老建筑保護”這顆“棋子”始終處于“卒子”的卑微地位。只見“車馬炮”縱橫捭闔,喜見很多“僵局”被化解,唯獨不見小“卒子”過河。
中國文化部負責人現在不但自己認錯,并代北京公開接受批評,表現出“亡羊補牢”的良好意愿。
近年常常聽到幾年沒回家的旅法北京人,回來見到老鄉的第一句話就是“全拆了,都不認識啦!”這其中有對北京發展之快的贊嘆,也有對老北京“人是物非”的無奈。說北京的城市改造盛行“拆文化”應不為過。
眾所周知,城市要發展經濟,完全不拆是不行的。但拆的時候不懷著敬畏文化的保護心,也是不行的。僅僅保護一個故宮,一個長城,幾條街道,其他都放開“拆”得面目全非,實現“現代化”的大躍進,這種做法就不能奢談“保護”了。試想,如果巴黎僅剩盧浮宮、鐵塔和巴黎圣母院,其他街道都煥然一新,巴黎絕對成不了世界第一旅游城市,其價值會驟然縮水。
在巴黎市區,人們常常看到一種特別景致:一座被拆的樓被從中間掏空,但石頭砌的陳年外殼還被顫顫巍巍地支撐著站立不倒。等樓改建完畢,芯已現代化,但外墻只是做做清潔,還是“老面孔”。這也許能說明所謂對老建筑的文化敬畏心情。推倒重來,當然最省事省錢,速度也最快,但卻丟失了沉甸甸的另一頭。
北京“整容”是為了更美,不是為了變成別人,變成海外華僑華人認不出的陌生人。望三思而后拆,給子孫后代留下老北京的靈魂。▲(摘自5月27日《歐洲時報》評論,原題:“China”不應等于“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