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洱海成為休養生息鮮活典范
2012年08月07日
“洱源凈、洱海清、大理興”。云南省和大理州各級黨委、政府堅持生態優先,讓洱海休養生息,是尊重自然規律,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戰略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借鑒國內外水環境治理先進經驗,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的現實選擇。
李克強副總理針對洱海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控制農林面源污染,使洱海重現一泓清水,相關經驗,注意總結,以資借鑒。”總結洱海的保護經驗,可以概括為“循法自然,科學規劃,全面控源,行政問責,全民參與”。具體來說,就是要有遵從自然規律的發展理念、統籌兼顧的治理規劃、科學有效全面控源的治理工程、協調有序的管理機制,并動員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其中,遵循規律、循法自然是前提;系統管理、綜合治理是方法;控源截污、轉型發展是關鍵。
洱海保護與治理,貴在堅持黨委、政府領導和公眾廣泛參與相結合。洱海環境質量的改善,離不開云南省、大理州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多年來,流域各級黨委、政府把洱海治理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納入全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格局。堅持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大理州將原隸屬洱源縣的江尾、雙廊兩個鎮劃歸大理市,由大理市統規統管,理順了管理體制。實行州、市(縣)鄉、村黨政領導班子層層負責制及部門責任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建立入湖河道河(段)長、農村垃圾收集員和湖管員制度等。同時,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提升公眾環境意識,使環保工作得到公眾理解、支持和參與。
洱海保護與治理,貴在堅持源頭治理與污染控制相結合。采取強有力措施,對不堪重負的湖泊實施源頭減負,是實施休養生息戰略的基礎。讓洱海休養生息,必須通過嚴格環境準入、提高環境標準等措施,從根本上減輕污染負荷。按照“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思路,大理州改變過去只注重點源污染治理的方式,嚴格環境準入,落實從源頭防范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剛性措施。在洱海及周邊沿湖采取了“雙取消”措施。洱源縣舉全縣之力,進行污水集中處理、控源截污、建設濕地。沿洱海內源、點源、面源、流域的生產生活污染由此得到嚴格控制。
洱海保護與治理,貴在堅持生態恢復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生態恢復是休養生息的重要內涵。讓洱海休養生息,就要逐步有效恢復湖泊區域生態功能,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更好地服務于科學發展,服務于民生改善。在洱海保護與治理中,無論是在“三退三還”中,還是在“三禁”中,各級政府都以維護健康為根本出發點,使群眾從生態恢復中真正獲益。如因地制宜,重點建設污水、垃圾處理項目、美化生態環境項目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項目。洱源縣規劃建設中溫沼氣站,有效破解了當地群眾發展奶牛產業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洱海保護與治理,貴在堅持調整產業結構與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實行休養生息必須堅持環境優先,將調整產業結構和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多年來,大理在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模、速度時,把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容量作為基礎和前提。依法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實施關閉,促使企業完善治理設施并實現達標排放;加大工業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力度。同時,按照“以水定發展,以環境資源條件定發展”原則,制定區域發展政策。在規劃城市建設時,確立了以洱海保護為中心布局城市建設、產業結構和生態農業。改變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合理配置種植業資源,有效調整、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區域環境改善,大理促進了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相互促進。
洱海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為全國的湖泊保護與治理提供了好的做法和經驗。各地要加以借鑒,積極行動起來,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將湖泊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