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態移居,你幸福了嗎?
2012年08月08日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分布區之一,也是我國最主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自2005年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以來,三江源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為從根本上遏制三江源地區生態功能退化趨勢,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機制,2011年11月,國務院決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試驗區包括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藏族自治州21個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這無疑為三江源地區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注入強大動力。
彈指一揮間,7年過去了。記者從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已累計生態移民14477戶。那么,搬遷點牧民后續產業發展如何呢?當記者走進生態搬遷社區,體味到了牧民幸福生活的心情;來到蒼松疊翠的封山育林區,感受到了盎然生機。
江源新村暖意濃濃
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三江源新村,伴隨裊裊炊煙升起,奶茶的香味彌散開來。村里住著125戶人家。
吃過早飯約9點鐘,今年49歲的萬瑪才讓和往常一樣來到合作社的藏式用品加工車間,開始一天的工作:與村民華慶才讓、葉西小措夫婦等5人趕制訂購的帳篷和藏服。
2011年10月,由三江源新村的32戶人家出資12.8萬元成立的這個藏式用品加工車間,寄托了搬遷牧民的新希望。他們是通過三江源搬遷牧民科技培訓選出的裁縫能手。
在只有一間房子的“車間”里,萬瑪才讓介紹說:“我們每天每人能加工出一頂帳篷,純利潤100元,從去年到今年干了4個月,合作社通過加工帳篷和藏服一共掙了1.5萬元。”
據村支部書記改登介紹,三江源新村是2008年從澤庫縣麥秀鎮的3個村跨區搬遷到同仁縣的,起初大家對后續產業發展有些迷茫,無所適從,然而經過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搬遷牧民科技培訓后,逐步找到了發展定位。
“我們組建的其他兩個專業合作社也正在發揮效益。”在管委會主任夏吾扎西的帶領下,大家來到藏香加工點。
一進藏香加工大院,只見豌豆大小、紅寶石般的顆粒狀藏香曬了一大片。藏香車間機聲隆隆,扎西正在加工機旁專心干活。“這個藏香加工合作社是我們3個村民投資建的,生產了5個月,就掙了6.8萬元,效益好了,大家積極性就高。”扎西說。
來到三江源新村牛羊育肥合作社圈舍,牧民朝本加和肉增正在打掃羊圈。前兩天,他們出欄的70只羊在縣城賣了個好價錢,每只羊凈掙了300元,這讓17戶合作社社員信心倍增。“我們大家商量后決定,今年再養500~1000只羊。有了政府的支持,大家心里就覺得踏實。”
“在3個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三江源新村的牧民群眾致富的心情更加迫切了,從以前的‘要你富’轉變為‘我要富’,這種變化就是潤滑劑、催熟劑,對今后牧民的生產生活來說實在難能可貴。”青海省黃南州三江源辦公室主任張仕清深有感觸地說。
石刻雕出經濟富裕之花
當,當,當……已是晌午,但是澤庫縣和日鄉和日村的關卻多杰、肉洛、彭措3名年輕人仍然不肯離開石刻車間,不愿停下手中捻轉的鋼鏨和敲擊的小鐵錘。吉祥三寶、背水姑娘、如意祥龍……在石頭上,生動活潑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和作品。
走進和日村石雕展覽室,陳列架上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石頭迎著透進的陽光熠熠生輝。“這幅作品獲得過青海省的獎勵,那幅作品參加過省外的展覽……”和日村村委會主任才讓南杰指著掛滿墻壁的獲獎證書逐一介紹。其中,2008年由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雕·石刻”銅牌放在了展覽室的中間。
據才讓南杰介紹,2005年國家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后,和日村的100戶人家從山上的草場集中搬遷到了山下,有著石刻傳統的這100戶人家靠暢通的公路和市場信息,當年就解決了溫飽問題。看到出路的76戶牧民于2009年也搬到了山下。截至目前,全村221戶人家中有264個牧民從事石刻、石雕藝術加工,這成為家家戶戶生活的主要來源。
為適應市場發展和需要,2009年和日村成立了和日石雕藝術有限公司,才讓南杰任總經理。“去年,靠銷售石雕石刻工藝品,全村實現收入225萬元,人均收入超過2900元,從2005年前人均收入不到700元的貧困村一下子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國家和政府為了支持村里經濟發展,去年給村里撥付了78萬元的專項資金,為公司建起了加工車間,改變了先前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公司固定的石雕石刻手藝人增加了10人。”走進加工車間,拋光機、切割機等石雕石刻機械一應俱全。
“平時我們夫妻兩個人一起雕刻,一年下來,全家能收入兩萬元左右。最好的時候,家里一個人一年就能掙兩萬到3萬元。”牧民班智說。
“通過7年發展,我們已成了專業石刻村,現在草場上的存欄牛羊只有1600多頭(只),全村6萬多畝草場得到了全面恢復,牛羊比以前上膘快,牧草也明顯長高了。”今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才讓南杰對草原仍舊一往情深。
生態養畜點亮牧民心
在同德縣尕巴松多鎮賽隆移民社區采訪時,記者看到了另一番場景。
2008年,173戶牧民從二三十公里外草場集中搬遷到了縣城尕巴松多鎮。在社區建設的養畜育肥羊暖棚,記者看到賽隆移民社區的會計角巴抱了幾捆草,還沒到料槽邊,就被緊跟在身后大大小小的歐拉羊包圍。“這一圈有50多只母羊,春羔就產了近70只,有的母羊還是雙胞胎‘媽媽’,成活率達到了100%。”添過草后,不善言談的角巴拍了拍手說。“如果不是建設養畜項目,建起寬敞明亮的暖棚,這樣的產羔率和成活率在山上是不敢想的。”65歲的牧民桑德和手持念珠,仿佛在為肥羊滿圈的暖棚祈禱。
據賽隆移民社區村委會主任德格介紹,社區建設養畜暖棚是35戶牧民每戶集資了2000元,以及用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后續產業發展資金每戶2.87萬元的專款修建的,共修建了12個圈、一個儲草棚,面積超過了4200平方米。去年,出欄育肥羊700多只,由于市場價好,每只羊平均純利達到了190元。“現在由于資金問題羊圈還沒完全利用起來,按照設計,每圈按養羊270只計算,養殖規模在3000多只。以每只羊獲利150元計算,一年收入就在四五十萬元。”陪同采訪的縣農牧局項目負責人鐵軍給記者和在場的牧民算了一筆賬。
同德縣三江源辦公室主任龍生泉認為,生態移民建設養畜配套項目的實施,不愧為解決搬遷牧民后續產業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集中資金、重點投入、統一管理、民主監督、年底分紅”的模式,對實現三江源牧民“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具有現實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