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洱海源頭變遷渠清因有活水來
2012-08-08

洱海源頭變遷渠清因有活水來

2012年08月08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

  洱源縣,顧名思義,因地處洱海源頭得名,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重要的生態價值。全縣境內的560條大小支流,幾乎占洱海平均徑流量的70%,因此洱源的環境質量對洱海水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整個洱海流域治理中舉足輕重的環節,記者從大理市一路驅車北上,追根溯源,探尋洱海源頭的變遷。
  
  尋找茈碧花
  
  茈碧湖被譽為洱海的母親湖,它作為洱海上游重要的補給水源,也是洱源縣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經過數小時顛簸,記者終于見到了這片沉睡在群山懷抱中的遼闊水面。
  
  阿炳武一家曾在湖邊經營著幾艘快艇。老人說,當地白族同胞中,世代相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在很久以前,茈碧湖龍王要把女兒遠嫁東海,公主不舍得離開父母家鄉,臨別時淚水滂沱,灑在湖面上化為簇簇白花,老百姓稱為“辭別花”,也就是茈碧花的由來。
  
  而如今,村里的年輕人很少有見過茈碧花的,因為它對生長環境的水質要求極高。隨著當地種植業、畜牧業擴大發展和周邊餐飲業興起,茈碧湖水質日趨下降,茈碧花也難覓蹤影。“以前湖里茈碧花太多了,一大片白花花的,船都劃不進去,后來到處挖魚塘,養了武昌魚和草魚,湖里一株花也沒有了。”談到曾經生態環境的惡化,老人唏噓不已。
  
  為確保飲用水安全,提升入洱徑流水質,全面改善生態環境,洱源縣從今年5月開始,累計投資1000萬元,用于建設茈碧湖湖濱帶修復工程,包括茈碧湖外海湖濱帶修復工程、鳳羽河河口生態修復工程及彌茨河入湖口濕地建設工程3部分。如今,修復工程已經開工建設,退出魚塘378.1畝,涉及28戶農民,拆除房屋77.4畝,退出灘地57.59畝。
  
  為補給和保障群眾生活,洱源縣又拿出682萬元作為補償款,兌付給了涉及“退塘還濕”的農民。阿炳武說,為了尋回絕跡已久的茈碧花,退塘還湖、興建濕地、封湖禁漁,老百姓都能理解,從勉強接受已經轉變為全力支持。
  
  目前,讓茈碧湖休養生息的修復工作正在積極推進。走過一段開挖的泥濘土路,記者看到了已部分建成的茈碧湖外海湖濱帶濕地。落日西沉的傍晚時分,站在已經初見雛形的茈碧湖外海濕地邊緣,可見數百只白鷺飛降至湖心小島,在綠樹掩映中啼鳴、嬉戲。白鷺起落處,簇擁著幾十朵睡蓮狀的白花,綠苞黃蕊,隱隱有股蜂蜜般的甜味。
  
  阿炳武老人興奮地叫道:“看,傳說中的茈碧花。”他笑道:“濕地建好了,旅游的人只怕會更多,生活會更好。過去口說無憑,許多游客聽了傳說卻見不到花,現在,茈碧花又回來了。”
  
  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來到洱源縣右所鎮,記者見到了當地人引以為豪的西湖,純凈如玉,美輪美奐,湖底的水草清晰可見。
  
  “此西湖,非彼西湖,不是江南,勝似江南。”西湖村黨總支書記李映侯一邊熱情地解說,一邊掬起一捧清洌的湖水送到了嘴邊。
  
  西湖是云南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大理州級自然保護區,湖面面積4.66平方公里,貯水量1800萬立方米。湖水通過羅時江匯入洱海,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
  
  洱源縣環保局局長楊永勝介紹說,為整治西湖流域生態環境,除了退塘還湖1400.5畝以外,洱源縣在沿湖四周修建了6~8米寬的湖濱帶,種植了兩萬余株垂柳和500多畝蘆葦、茭草。同時,累計投資910萬元建設了右所鎮西片區污水處理廠和2.2公里截污管網,對西湖周邊村落、集鎮及旅游公司產生的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再通過西湖濕地的生態修復作用,西湖水質已從2001年的地表水Ⅴ類提升為Ⅲ類以上。
  
  今年65歲的李樹常是西湖東登村老年協會的會長。閑暇時間,他就組織起村里的“老哥們”和其他老年協會會員下湖清理垃圾、水葫蘆等。他說:“村里世世代代吃著西湖魚、喝著西湖水,前幾年水不好,身體就不健康。這兩年,水清了,身體好了,回想起來,付出很值得。”
  
  西湖水由清變濁,又由濁變清的過程,使當地婦孺老幼都對“環保”有了切身感受,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水源地保護,最初由各級政府組織實施的治污工程,逐步演變成了老百姓自覺參與的全民行動。在洱源縣政府的倡導下,西湖小學開設了每周兩節的環保課,編制了相應的教材,還選拔和評比出了一批“環保小衛士”。記者看到,上完環保課放學的孩子撐著船下湖去打撈垃圾,學以致用,指導實踐,收效顯著。近些年,當地群眾自發清理水葫蘆5000多噸,并積極打撈福壽螺卵,有效清除了外來物種,紫水雞、白鷺、黃鴨等當地特有珍禽又重回西湖繁衍生息。
  
  洱源縣右所鎮幸福村的農民魏可,現在是一名全職垃圾收集員,年近半百的他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了5個春秋。從一開始受排擠、屢遭白眼,到現在家人支持、村民重視,魏可工作的變化也體現了環境意識在農村的普及程度。現在,他遵循鎮政府安排的日程表,每周6天,每天1~2趟,去3個鄉村上門收垃圾。
  
  “我開著拖拉機走街串巷,每家每戶聽到喇叭聲就把一天攢下來的垃圾送出來,都是自覺的。現在也不往湖里倒,不往路邊堆,都等著垃圾車來收,塑料袋滿天飛的情景一去不返。下雨天也要去收,一是怕有人亂扔,二是怕被投訴。大家現在都重視這個事情。”魏可說。
  
  楊永勝說:“西湖水質得到有效改善,不僅減輕了洱海的污染負荷,也提升了當地景觀質量,帶動了旅游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和保護的積極性。目前,到西湖觀光的游客日益增多,日均達2000人以上,農民用自己的漁船入股參與旅游經營,一條船旺季每月的收入就有2400元,這都是生態環境創造的經濟效益。”
  
  失而復得的弓魚
  
  在洱海,曾經棲息著不少珍貴的土著魚種,被當地漁民稱為“洱海花”的弓魚,正是其中最名貴的一種。史料記載,20世紀50年代間,洱海弓魚的年產量超過600噸,占洱海漁業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在大理州水產工作站,記者了解到,弓魚也分幾種,學名有云南裂腹魚、灰裂腹魚和大理裂腹魚等。隨著洱海水質的惡化、外來魚種的大量引進以及棲息地的人為破壞,大理裂腹魚已經完全消失,云南裂腹魚也所剩無幾。1996年,洱海全湖大面積藍藻暴發,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弓魚就在洱海中絕跡了。
  
  洱源縣副縣長馬利生在縣領導班子中,主要分管環境保護特別是洱海治理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擔任了6年縣環保局長。馬利生說自己從小就生長在彌苴河匯入洱海的湖口邊,對這條流過家門的河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從洱源縣右所鎮、鄧川鎮到江尾鄉,彌苴河與兩岸10萬余名各族群眾的生活起居休戚相關。我們小時候經常在河埂水塘邊玩耍,看到細柳魚順著水流一路游下來,無意中還抓得到弓魚。”
  
  “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整個彌苴河變成了大垃圾池,吃喝拉撒全部丟在河里。這條連接了洱海源頭5個湖泊、6條江河的水源被污染了,這對洱海意味著什么可想而知。”面對被嚴重污染的河水馬利生心痛不已,“弓魚,曾經是洱海最美的記憶,也是今天洱海最深的傷痛。這些洱海孕育的精靈,還能重回故地么?”
  
  從村長到副鄉長,從縣環保局長到副縣長,馬利生的工作始終以“清水”為核心。“我帶領著縣環保局全體工作人員,會同環境協管員以及鄉、鎮、村、社的干部,共同清理河道,把遺留在彌苴河的廢銅、廢鐵、廢塑料、廢玻璃瓶等垃圾、污泥全部疏挖了一遍。”馬利生回憶著治污的經過,“淤泥和廢棄物搬走后,再栽種部分水生植物凈化水質,這個‘循法自然’的方案行之有效,作用十分明顯。”
  
  如今,位于彌苴河上游,介于新、老永安江之間的鄧川鎮,也建成了占地98.66畝的鄧北橋濕地,日處理能力在5萬立方米左右。河水通過格柵、重力沉淀后依次流經氧化塘、一級表層流濕地、水平潛流濕地、二級表層流濕地,再進入永安江下游。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別為:懸浮物80%~95%,化學需氧量20%~50%,氨氮25%~50%,總磷18%~50%。馬利生表示,鄧北橋濕地建設土地涉及4個村民小組,按照每年每畝500元的標準,一年一簽,向農戶租用,保持土地權屬不變,群眾自主經營。不僅入洱水質明顯改善,也探索出了一條長期、有效的保護之路。
  
  2006年~2011年,隨著洱海保護治理系列工程和洱海湖泊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實施,洱海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在III類,一年當中還有幾個月達到了II類。今年3月,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將科研人員在彌苴河流域人工馴養繁殖出來的兩萬尾云南裂腹魚、0.2噸50克~100克云南裂腹魚魚種投放到洱海中。經過近幾個月跟蹤監測,這些投放到洱海中的云南裂腹魚生長狀況良好。傳說中,湖水清澈透明,一朵朵隨波蕩漾的海菜花怒然盛開,成群結對的洱海弓魚首尾相銜的美景,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眼前。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