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30日報道:2006年5月16日,歷時多年復建竣工的建福宮花園被移交回故宮博物院。2000年5月,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正式開工。工程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捐助,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負責施工。2004年10月,古建整體結構竣工,2005年11月,復建工程竣工。
故宮的第二大花園原為乾隆“守制”而建
建福宮及其花園的原址是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在內廷西六宮的西北側。乾隆當皇帝之前,康熙特別允許他進宮,住在乾西二所。乾隆登基后,乾西二所升格為重華宮。而后,又在乾西四所、五所修建了一組新的建筑,建筑的主體命名為建福宮,后有建福宮花園,通常也叫做西花園,是故宮四大花園中的第二大花園。
建福宮及其建福宮花園布局靈活,其中涵蓋了宮、殿、樓、閣、齋、堂、亭、軒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筑。建福宮為一南北狹長的院落,從建福門起,核心的建筑依次為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和靜怡軒,構成四進庭院。最后一進院落的靜怡軒、慧曜樓后來也都劃入了建福宮花園內。
建福宮初建時是準備讓乾隆皇帝在皇太后死后用來守制的,但后來并沒有做守制用。
建福宮花園以延春閣和靜怡軒為主要建筑,園內還有凝暉堂、妙蓮華室、碧琳館、敬勝齋、吉云樓、慧曜樓、積翠亭等建筑。這里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一處游憩之地,經常在此流連賞游,也留下了很多詞賦,如《建福宮賦》、《建福宮紅梨花詩》等。
原狀保存與重建爭論半世紀
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建福宮在1923年6月27日夜突然被焚,幾乎片瓦不留。建福宮花園被焚后,在重建問題上,學術界一直存在兩種觀點,爭論了將近半個世紀。
一種觀點認為,建福宮花園既然已經被焚毀,就應該保留原狀,不必重建。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故宮是一個整體的建筑,從建筑的完整性出發,應該重現建福宮花園的原貌。
1999年,故宮博物院終于啟動了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復建工程由香港企業家陳啟宗先生創建的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做資金支持,復建工程包括建福宮花園及建福宮后半部分建筑。
這也是故宮第一個由私人機構出資開展的大型復建工程。
復建后的建福宮花園將用于接待各國高級貴賓、舉辦文博學術交流活動、記者招待會、籌辦小型精品文物展覽等,暫不對公眾開放。
來源:《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