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如何處理引關注
2012年08月13日
隨著城市迅速發展,垃圾圍城現象越來越嚴重,垃圾如何處置利用的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筆者以廣東省廣州市為例,探究廣州垃圾處理模式帶給我們的經驗和啟示。
廣州垃圾處理現狀
目前,廣州垃圾處理的現狀,已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倒逼。2011年,全市(含山區、鎮村)日產垃圾總量已接近1.8萬噸/日,經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后,進入垃圾終端系統處理的仍有1.4萬噸/日?,F有處理處置設施的設計能力僅7000噸/日,處理處置垃圾量缺口高達7000噸/日,現有設施長期超負荷運行。若再不加緊垃圾處理,預計2015年前,目前運行的五大填埋場將相繼填滿封場。如無新設施建成投產,2014年以后將有1.11萬噸/日的垃圾無處可去。屆時,將引發垃圾圍城危機。
當前,垃圾分類處理已成為廣州市的中心工作,主要完成三大目標任務:破解垃圾圍城困局;構建以資源回收利用為核心的垃圾分類處理循環經濟體系;促進垃圾處理產業發展。而最急迫的任務就是化解垃圾圍城危機。
垃圾治理存在的問題
垃圾圍城困局是多種問題長期累計的結果。廣州市垃圾治理存在源頭減量與垃圾排放控制不力、收運體系不健全、各類垃圾分流不徹底、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各種處理方式比例不協調、經濟杠桿作用有待加強、政府與社會的責任有待厘清和細化、鄉鎮農村垃圾處理服務水平亟待提高等問題。
表面上,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似乎是資金與土地等資源不足、制度不健全、鄰避效應、政府決策失誤、權力尋租、行政壟斷、宣傳教育不夠、公眾素質低8個方面。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政府介入過度、企業自利傾向膨脹和社會自治能力羸弱,導致政府與社會不能良性互動。
多措并舉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針對以上問題,要破解垃圾圍城困局,筆者認為,應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明確資源回收利用優先原則。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垃圾集中分揀廠和資源利用廠,建設“回收站(點)、分選中心、集散市場三位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行包裝物企業回收制度,落實資源回收利用責任延伸制度。鼓勵企業建立舊家具、舊電器網絡交易平臺,進一步范和繁榮廢舊大件垃圾的二手交易市場,加強舊家具、舊電器等大件廢舊商品的回收、再造與利用。扶持鄉鎮農村垃圾就地分類,建立鄉鎮農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示范村(鎮),推動資源回收利用社會化、市場化與產業化,優先提高資源回收率,減少無害化焚燒填埋處理處置的垃圾量。
強力推進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出臺垃圾處理財政補貼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大型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營運,加速推進興豐填埋二場、廣州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等應急設施的建設,優化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并將這些建設項目納入搶險工程或綠色通道報批項目。
鼓勵社會參與。破解垃圾圍城困局、優化垃圾處理體系和促進垃圾處理產業發展都需要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參與,一要做好頂層設計。盡快制訂《廣州市垃圾分類處理戰略規劃》,提出中長期垃圾分類處理目標,提出控制垃圾排放量與質的具體措施,明確垃圾分類處理的基本事項,規劃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事項,制定各級政府之間及政府與社會之間協同參與垃圾分類處理的推行機制,推動地域融合,制定公眾行為規范,促成“減量、循環、自覺、自治”。
二要為社會組織發展提供平臺和空間。推動培育社會組織發展,鼓勵社會組織承擔部分垃圾處理引導、指導、監督、技術服務、宣傳教育等任務,讓社會組織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鼓勵社會組織創建非營利性社會企業參與公益性較強的垃圾處理環節,起到力量補充作用。開發和開放垃圾處理服務市場,推行垃圾處理綜合服務模式,通過招投標等公平競爭方式吸收社會力量,進入垃圾處理服務市場。
三要落實惠民政策。建設垃圾分類處理教育中心,做足做好科普教育與科技創新示范工作,提高公眾認識,讓設施周邊居民享受一些免費服務和經濟補償。
做好二惡英控制與監測工作。有效控制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惡英,以減少其帶來的污染。通過提高硬件建設標準和加強管理多種手段來控制二惡英。硬件建設方面,選用先進的爐排、爐膛和煙道設計,確保煙氣溫度在850℃以上停留2.5秒以上;在尾部煙道噴入活性炭,通過活性炭吸附二惡英;選用高質量的布袋濾料,進一步攔截二惡英。管理方面,提高焚燒爐操作水平,確保煙氣溫度達到850℃以上;按設計噴入活性炭;及時更換布袋濾料;要求一年兩次第三方檢測煙氣二惡英指標;加強監管,包括行業監管、環境監管和社會監管。
進一步加強監督監測。提高焚燒設施的建設營運水平,提高信息公開水平,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加快建設信息化監管設施,確保焚燒廠營運處于24小時全天候監管之下,確保焚燒處理設施的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達標排放,實現焚燒處理設施與環境共融的環境管理目標。
試點實行按袋計量收垃圾費。繼續推動垃圾按袋計量收費方式,選擇生活住宅區為試點單位,試點小區物業發放統一制作的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專用分類垃圾袋;居民家庭分類袋裝生活垃圾,嚴禁混裝;廚余垃圾排放免費,其他垃圾按排放計量(物業每天發放兩個專用垃圾袋,每月進行統計,每減少1袋其他垃圾給予獎勵),小區清潔工人分類收集,并配合物管人員對居民投放情況進行檢查;物業對居民投放情況做好登記,每天或每周公布;區、縣級市城管部門對小區生活垃圾減少量進行獎勵,城管綜合執法部門加強執法。
完善垃圾監管相關政策制度。制定廣州市垃圾處理設施營運監管辦法、廣州市垃圾處理區域生態補償辦法等相關制度辦法,提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營運標準。市人大002號決議由實施方在充分吸取國內外經驗教訓基礎上,結合廣州實情,編制而成。方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級統籌、屬地負責”原則,提出“從減量、分類、回收到無害化焚燒、生化處理、填埋處置”的垃圾分類處理技術路線,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技術選擇主線和“法治化、社會化、產業化”社會管理主線。闡述了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各類固廢處置利用和科技創新等十大任務。體現了“從重末端處理到垃圾處理各環節協調發展,從重垃圾銷納到垃圾處理綜合服務,從重政府大包大攬到政府與社會共治”的三大轉變。
借鑒先進城市的做法。學習國內外好的做法,如德國的二元收運體系,巴西的二級垃圾分類方法,我國臺灣地區的四合一資源回收模式,我國香港地區物業公司、社會組織與社會企業、環?;鸬膮⑴c方式。學習垃圾分類處理的好經驗、好做法,科學規劃,細化計劃,果斷行動,突破難點,群策群力,政府與社會共同促進源頭減量,促進分流分類處理,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加速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落實惠民政策,實現垃圾處理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