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太平洋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2012-08-15
7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且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監測,自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于今年3月結束。之后,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并開始偏暖。4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增暖迅速,7月份該區域平均的海表溫度距平已達到0.6℃,次表層海水溫度增暖迅速并向表面抬升,表明了熱帶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氣象專家根據監測結果,并參考國內外動力統計模式,預測今年下半年厄爾尼諾狀態將繼續發展,可能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
同時,世界氣象組織(WMO)于今年6月26日發布的報告認為,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對于此次厄爾尼諾是否會影響我國,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分析說,判定一次厄爾尼諾的影響,不僅要看強度,還要看它的類型。今年下半年的厄爾尼諾的強度和類型還要繼續密切監測。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會給全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想象一下,假設在廚房里燒了一鍋水,當水開始沸騰,便會有很多水汽蒸騰上升,這鍋水也便成了廚房里的一個熱源和水汽源。放在全球來看,有比正常情況下多出很多的水汽蒸發出來,這里便是水汽和熱量的源。這樣對全球的環流而言,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給全球帶來不一樣的天氣氣候。
厄爾尼諾期間,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常常偏高1℃至3℃,甚至更高。這里的大氣吸收了海洋的熱量和水汽,變得活躍起來,空氣又濕又暖向上抬升,升到一定高度,水汽凝結致雨,直接導致這一帶降水增多,南美沿岸國家也因此而異常多雨,甚至引發洪澇等災害。而對流區的東移又使得西太平洋地區降水大大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及周邊國家出現干旱。
此外,厄爾尼諾和拉尼娜還會通過改變大氣環流間接地影響到全球其他地區。例如,1983年,在南美西海岸的秘魯、厄瓜多爾、智利及阿根廷北部,由大雨引發的洪水造成數百人喪生;1987年前期,秘魯、玻利維亞降雨比常年多數倍乃至數十倍,智利七八月連降大雨,洪水、泥石流成災;1997年,智利北部、厄瓜多爾沿海、巴西南部、阿根廷東北部及巴拉圭更是暴雨傾盆,洪水不斷。
不過,我國的天氣氣候變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海洋、冰雪、陸地熱狀況、季風、大氣環流等,不應簡單地把任何氣候異常都歸結為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也不能說厄爾尼諾發生后必然對中國氣候產生某種特定的影響。
延伸閱讀:“圣嬰”現象
在近赤道太平洋洋面大約東西15000公里、南北2000公里的范圍,其正常的海表溫度呈東冷西暖,東邊稱為“冷池”,西邊稱為“暖池”。當冷池大范圍變暖就稱為厄爾尼諾現象;而變得異常偏冷時則形成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意為“圣嬰”。18世紀,秘魯的漁民最早注意到了厄爾尼諾現象。因為每隔幾年,在圣誕節前后,漁民養的魚就會大量死亡,但人們卻不知道原因。后來科學家們研究找到了原因。海表溫度在圣誕節前后異常偏高,是因為下面的冷水不能上翻,這同時也使得豐富的微生物不能被帶到海洋表面,魚兒自然就餓死了。后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了與厄爾尼諾相反的現象,冷池的海表溫度有時異常偏低,于是命名為“拉尼娜”,字面意思是“女孩”,又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成熟期一般在冬季,是現象的最高峰。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關系就像一個不規則的單擺振蕩。當擺到一邊的最高點時,就是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回擺到另一邊最高點時,就是一次拉尼娜。厄爾尼諾之后一般會發生拉尼娜(但并非嚴格如此),拉尼娜結束之后又常常會出現厄爾尼諾,平均每隔2年至7年完成一次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