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生態肥城美綠色惹人醉
2012年08月16日
2012年4月2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在第七屆中華寶鋼環境獎頒獎典禮上,山東省肥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成偉健步走上主席臺,代表百萬桃都人民領取了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既是對肥城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國桃都、建設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園”的有力褒獎,也是對肥城市環保優先科學發展的充分肯定,是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里程碑;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濃縮著肥城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果敢與氣魄,凝聚著全市各級各部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合力助推環境保護付出的心血與汗水,彰顯著市環保部門創新工作思路、嚴格環境執法、為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殫精竭慮的艱辛與努力。
近年來,肥城市委、市政府按照“兩個率先”目標和“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要求,堅持環保優先科學發展,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狠抓污染防治,積極構建環保大格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汶河、康匯河斷面水質穩定達標,重點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區空氣質量明顯提高,去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300天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03年的26.6%提高到目前的38.3%,連續4年獲得泰安市科學發展考核綜合成績和群眾滿意率第一位。
構建環保大格局
市委、市政府“一把手”親自抓環保
加強環境保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美好肥城的應有之義。作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投資潛力百強縣(市),肥城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生態需求正逐步成為社會對發展環境的第一需求。建設綠色生態家園,打造宜居宜業環境,就是為發展搭建平臺,為競爭增添優勢。”肥城市委書記單傳海多次強調。
市長張成偉在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為抓手,大力推進生態肥城建設,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道路,構建擁有藍天、碧水、青山的綠色家園。
為加強對環保工作的領導,肥城市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環境保護委員會、水污染限期治理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環境目標責任制和限期治理任務的落實,對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及各項環保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市人大、市政協充分發揮執法監督和參政議政作用,每年進行環保檢查和專題視察,及時指導解決環境“熱點”、“難點”問題,從各方面支持環保工作開展。在全市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一把手”親自抓環保和“政府統一領導,環委會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協作,市人大監督檢查,市政協民主監督,全社會共同參與,環保部門統一執法、綜合管理”的環境管理運行機制,構建起了環保大格局,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提升縣域環境質量
成立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兩個指揮部
“為持續提升環境質量,我們嚴把環保審批關,實行新上項目審核聯席會議制度,認真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執行‘四不批’政策,確保新開工項目全部符合‘六項必要條件’,堅持做到凡是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的建設項目,不得審批或核準立項,不得批準用地,不得給予貸款。近年來先后否決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22個。”肥城市環保局長劉傳進說。
“十一五”以來,肥城市以優化結構為抓手,以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為突破口,以項目建設為重點,累計投資10多億元,完成石橫電廠脫硫等41個治污項目,淘汰33個落后工藝和生產線,確保了總量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先后建成兩座日處理污水能力4萬噸、回用中水兩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延伸配套截污干管70余公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06%,污水處理廠的治污減排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為了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肥城市進一步強化水氣污染治理,今年2月,在市環保局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兩個指揮部。組織人員對康匯河和大汶河沿線各斷面、入河排污口及向康匯河排水的重點企業,采取實地檢查摸底、密集分段監測、快速溯源、不定期夜查等措施,查找污染原因,分析治理對策,對查出的問題實行限期整改。
肥城市大力實施小鍋爐等改造工程,取締改造集中供熱管網范圍內的700多臺燃煤鍋爐、茶水爐等,建成18.6平方公里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同時,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熱力管網以外的50臺1噸以上燃煤鍋爐安裝脫硫除塵裝置,81臺鍋爐更換了清潔燃料。開工建設石橫發電廠西區供熱工程,目前已完成石橫電廠至城區26公里、900萬平方米的供熱工程,關停9個熱電廠,全部完工后將淘汰沿線及城區所有供熱鍋爐。建設“兩氣一柴”機動車環保檢測線,對機動車施行嚴格的尾氣檢測,對超標嚴重車輛予以強制報廢。
為走出秸稈禁燒“年年禁年年燒”的怪圈,肥城市制定下發了《全市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實施意見》,明確各部門、各鎮街職責,市政府辦公室、督察局、環保局等10個部門組成兩個秸稈禁燒巡查組,強力推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采取先“疏”后“堵”、疏堵結合的方法,引導鼓勵農民將秸稈還田作肥料,青貯作飼料,加工作燃料,解決了秸稈綜合利用問題,小麥秸稈基本實現了全部還田,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全面禁燒和綜合利用雙贏。
推進農村環境保護
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這頭臟水進,那頭清水出。”走進肥城市石橫鎮南大留社區,碧綠的草坪下,生活污水正通過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進行處理。“這個大罐高6米,直徑4米,埋在腳下的草地里,污水通過沉淀池后流入罐里,經過處理后達標排放,每天可以處理100噸。”工作人員張顯杰向記者介紹。
肥城市環保局局長劉傳進說:“農村環境保護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如不引起重視,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將對農村環境造成巨大隱患,我們通過實施以‘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為主要內容的‘四化兩處理’工程,有效地化解了這個問題。”
據了解,肥城市以“治亂”、“治臟”、“治綠”、“治差”為重點,著力改善城鄉面貌。加大資金投入,投資4040萬元,建成豐泉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針對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建立城鄉生活垃圾“四化兩處理”長效機制,在全市所有鎮街都建設垃圾壓縮站,每個村都建設垃圾中轉站,配備車輛和保潔員,收集的生活垃圾一律送到豐泉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焚燒,初步形成了“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市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體系。深入實施生態理念引領、生態環境整治、生態經濟發展、生態鄉村建設、生態文化培育、生態文明推進等“六大工程”,不斷推進生態文明村鎮建設。目前,全市已有119個村、1個鎮基本達到生態文明村鎮的要求。
肥城市還積極構建以村鎮四旁為點、以綠色通道為帶、以農田林網為線、以荒山綠化為片的“點、帶、線、片”一體化綠化體系。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72億元,共治理塌陷地5.72萬畝,新增耕地2.92萬畝。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程,大力培育特色農業園區,有機蔬菜發展到17.8萬畝,成為全國發展有機蔬菜最早、面積規模最大、編制規劃最先、加工出口最多的縣市。截至目前,全市14個鎮街中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11個。
注重創新體制機制
推動環保工作走上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
走進肥城市環保局監控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墻上掛著的4塊大屏幕,對應的4臺電腦聯網顯示著各企業放射源的實時監控圖像。米山水泥、華玫礦業等13個涉源單位里,76枚放射源在“工作”的同時,也被監控中心死死盯牢,這就是肥城市的放射源監控系統。
視頻監控全市76枚放射源,只是肥城市創新環保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肥城市環保局不斷拓展工作思路,大膽創新體制機制,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快速開展,促進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王瓜店街道東大封村的村民一直都對山東又工機械工具有限公司(肥城市電鍍中心)廢水處理過程表示懷疑,他們擔心處理不徹底的廢水會污染村里的地下水。對于這種“村里看不透、企業說不清、環保局不放心”的老大難問題,肥城市環保局采取了靈活處理的辦法。經環保局出面協調,決定由廠里將每年核定的污水處理費用劃撥給村里,村里用這筆資金買藥、雇人,負責電鍍中心產生的廢水的處理。“我們協調村、企想出這個‘第三方’參與的管理辦法,一舉解決了環保局擔心、村民揪心、企業鬧心的問題。”劉傳進告訴記者。
圍繞建設一支人民群眾“最信任、最擁護、最喜愛”的環保隊伍,肥城市環保局狠抓制度建設,先后出臺了《肥城市環保局工作考核辦法》、《鎮街環保工作考核辦法》、《案件集體研究制度》、《處罰案件落實辦法》、《規范出具企業(單位)環保證明的暫行規定》等一系列制度,確保責任更加明確、任務更加具體、考核更加科學,推動全市環保工作走上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
“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源頭控制,嚴把項目審批關,認真落實‘三同時’制度,確保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加強監管,重點加大工業點源、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以及涉鉛等危廢行業的督察力度,不斷完善環境應急體系建設,確保全市環境安全。”劉傳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