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引發的環保思考
2012年08月20日
2010年10月,一位中國企業家在美國能源環境研究中心發表演講,表達了這樣的意愿:中國企業在電袋除塵技術開發上已經有很長時間,我們有我們的優勢,但誰都不能包打天下,中美雙方要共同推動技術進步;希望合作的成果不但能在中國應用,還能用于美國本土。
演講的是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煒,當時他赴美代表龍凈與美國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EERC)簽訂嵌入式電袋(AHPC)專利許可協議。
黃煒的演講讓美方有點意外,他們沒想到中國企業已經可以這樣自信:把技術變成產品,真正造福于社會,還希望在全球應用。
黃煒的演講體現了中國環保企業的成長和成熟。20年來,引進消化吸收這種路徑,確實推動了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但一個成熟的產業不可能永遠依賴別人、受制于人,引進技術一定要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研發和設計能力,這是走出“引進—落后—再引進”怪圈的關鍵;加之中國目前的環境問題很復雜,甚至是發達國家都沒有碰到過的,國外沒有經驗可借鑒,需要企業自己探索,找出方案,解決難題;更現實的問題是,也并非什么技術都可以引進,對于應用前景廣闊的先進技術,國外公司不會輕易轉讓,需要本土企業克服困難,從頭做起。
中國復雜的環境污染治理需求,亟待適合國情的、綜合解決方案,這是中國環保產業界的歷史責任。那么,中國企業可以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嗎?
事實上,很多環保企業越來越重視研發。比如江西金達萊自己投資4000多萬元建起研發中心;龍凈等企業重視技術儲備,提前研發出適應火電新標準和PM2.5治理等的一系列新技術。甚至是來華的跨國公司也開始重視在中國的研發能力,威立雅環境集團就表示,水表的遠程抄表、水質實時監測系統等很多新技術,都是在中國最先研發成功,然后再帶回歐洲本土運用,因為中國強大的市場需求是新技術研發最好的土壤。
有企業家告訴記者,不要以為國外工藝就一定好,歐美環保公司技術基本都是幾十年前的傳統技術,而這幾十年,日新月異的污染治理需求在中國,他們欠缺中國這樣的練兵場,所以技術進步的動力和空間有限。
在集中展示國內外環保技術水平的中國國際環保展會上,最近幾屆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不再是外方參展商的“專利”。在高難度工業廢水治理、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污泥處理處置、煙氣脫硝、燒結機。脫硫等重點領域,已經有越來越多本土技術產品的身影,在去年的展會上,就集中展示了國內環保企業16個大類重點技術成果。
記者了解到,通過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相結合,行業不斷把新材料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生物技術、IT技術應用于節能減排裝備技術領域,開發出一批重大技術裝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已顯著縮小。電站煙氣處理、污水生物處理、垃圾生物處理和焚燒處理、報廢汽車處理、余熱發電等設備,技術已達到國際同等水平;但大型環保檢測儀器、脫硝催化劑、高端濾料等高端環保裝備領域,還依然被進口設備占據。
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相信企業的創造潛力和動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積極的政策鼓勵和引導,讓企業成為技術研發的主體。事實上,國內一些龍頭企業的技術方案已經和國外很多大公司同臺投標、PK過,并不遜色。而在某些領域,國內一些先進企業已經具備了國際領先性。
進軍海外市場也是中國環保企業日趨成熟的標志,權威機構已經預判,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十二五”環保技術、設備出口量將迅速增長,將會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以脫硫為例,當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脫硫設備已經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中國脫硫產品,無論技術還是價格,都具有競爭力。龍凈目前海外市場業務已占總業務的20%,未來會增加到1/3。
此前,權威人士建議,在節能環保產業相關規劃中應為環保企業走出去發展創造條件,實施綠色援助計劃開拓國際市場。比如可以通過設備出口賣方信貸與買方信貸、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措施,加大對我國節能環保技術、設備出口的支持力度。鼓勵由以單機出口為主向成套供貨為主的設備總承包和工程總承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