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雙城計”之生態城市建設
2012-08-23

“雙城計”之生態城市建設

2012年08月23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

  如果說,中國的生態城市建設還是夏天青澀的果實,那么,其他一些國家已經收獲了秋天的碩果累累。生態城市建設在不同國家有哪些不同?國外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接下來我們該怎么做?
  
  ■為何要進行中外對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目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高峰期,大規模建設給城市帶來了一定的生態影響。如何破解發展困局,尋找解決思路,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如是說。
  
  在“雙城計—中外綠色城市建設比較”論壇上,記者注意到,自1996年以來,瑞典在國民生產總值(GNP)增加45%的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增加了18%。而其生態省耶夫勒省的目標是,到2020年,省內80%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這一目標即將實現。
  
  而在丹麥,從1970年以來,在GDP保持穩步增長的同時,能耗基本持平,再加上發展新能源取代傳統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未升反降。其中一個只有11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000余人的小島,通過發展可再生綠色能源,實現了現代生產生活的“碳中和”。
  
  深圳建筑科學研究院院長葉青表示,中國城市在自我嘗試、摸索的同時,需要從國外生態城市發展的經驗中探索中國自己的道路。
  
  葉青強調,“我們希望通過‘雙城計’這種論壇,打破空間與時間障礙,從國家政策、發展目標、產業形態、技術措施等方面與外國城市進行比較,從其發展路徑中尋找生態城市發展的要素,從而摸索出適合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策略。”
  
  ■對比的結論是什么?
  
  □發展階段不同,產業形態有差異
  
  “從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實例來看,國外具有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強調實施、實用主義、因地制宜、模式多樣等特點,而國內的特點為目標導向、自上而下、規劃引導、理想主義、因人而異、模式相近。”李迅說。
  
  “國外的建設模式多為政府倡導、市場推動、市民廣泛參與,而國內的模式多為政府主導、市場響應、市民有限參與。”李迅補充說。
  
  論壇向人們展示了瑞典耶夫勒省及我國的貴陽市、天津濱海新區3個案例。這3個地區共同的特點是自然生態景觀豐富、工業發達。但從縱向對比來看,這3個地區的行政級別不同,分別為省級、市級和片區,在人口、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工業總產值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
  
  耶夫勒省地廣人稀,是瑞典新興港口省份,主要工業有木材、造紙、機械制造、鋼鐵等。與中國同類工業城市相比,耶夫勒的制造業機械化程度更高,用流程化、智能化來代替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其人均GDP遠遠高于我國城市。
  
  貴陽市能源資源富集,以對內發展為主,擁有冶金、機械、化工、食品、建筑業五大支柱產業。目前,貴陽正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
  
  天津濱海新區作為經濟新區,地理位置優越,處于京津和環渤海兩大城市帶的交匯點,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自然資源豐富,科技人才密集,產業基礎雄厚,交通通訊便捷,具有集國際化港口、高度開放的功能區和大片可供開發土地于一體的綜合優勢。
  
  李迅表示,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中外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作為發達國家,歐洲國家經歷過工業革命的大規模建設,城市規劃布局與發展策略已基本成型,現階段主要是從細節著手,對原有的模式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修正;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大規模的建設浪潮才剛剛涌起。
  
  在產業形態上,中外城市也存在差異。歐洲國家的產業形態為知識科技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知識型企業,因此,相對更容易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建設的雙贏;中國的產業形態仍為工業型,需要通過制造業來實現經濟發展。
  
  “此外,在建設主體作用、建設方法、建設手段和工具、實施范圍、地域尺度、理念、生活方式和人員整體素質等方面也存在不同。”李迅補充說。
  
  ■接下來該怎么做?
  
  □通過文明轉型及政策、技術、文化有機融合實現目標
  
  目前,國內對于生態城市的普遍認識是,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公平、繁榮,自然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
  
  “當前人們對‘低碳生態城市’內涵的理解有待進步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表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一種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共生和文明進化的過程。”
  
  王如松強調,這個過程并非理想中的烏托邦,而是可以通過文明的轉型以及政策、技術、文化的有機融合來實現。
  
  在貴陽,生態城市建設通過“一城三帶多組團、山水林城相融合”,即以政府為主導,結合貴陽市的地形地貌的思路,最大程度地利用和保護了資源。
  
  葉青認為,這種空間布局結構結合了城市自己的地形地貌,體現了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強各行業、各領域的參與度和認同度,培養城市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在產業結構方面,要積極轉型,由低端向高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轉向集約,向創新型科技發展。
  
  擴展到其他城市,葉青表示,生態城市建設可以從指導理念和實踐應用兩個層面出發。
  
  首先,建立城市生態評估指標體系方法,引導生態文明城市發展。目前,人們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研究和認識還處于“雛形期”,城市在運行過程中,偏向于享用其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但對生態補償和補償過程規律還缺乏基本的認識。而建立動態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引導城市向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方向發展。
  
  其次,運用生態系統理論研究城市生態系統內在規律,進行生態診斷,指導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生態城市建設從一開始就要結合城市的具體特征現狀,注重目標設計,面對復雜的城市生態系統問題,抓住重點,促進問題的解決。
  
  當前國外較為成功的生態城市,多數把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作為主要戰略。通過規劃和設計,把工作、居住和其他服務設施結合起來,進行土地綜合利用,使人們能夠就近入學、工作和享用各種服務設施,縮短人們每天的出行距離,減少能源消耗,進而實現綠色建筑、公共交通、土地的混合利用,實現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一體化推進。
  
  “只有設定這些清晰明確、利于公眾的理解和積極參與、利于職能部門主動組織規劃建設的目標,才能確保生態城市建設最終取得實質性成果。”葉青說。
  
  □國外案例
  
  美國舊金山
  
  舊金山建設生態城市的特點有3個:
  
  第一,多管齊下,減少碳排放。如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節能,政府會設計一個項目先來教育大家怎么節能。比如轉變能源結構,盡可能使用清潔能源,舊金山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100%使用清潔能源的戰略目標。
  
  第二,注重科學長期規劃。為了實現2020年的整體目標,舊金山制定了很多可執行的細節目標,比如到2015年,要實現33%的清潔能源,到2020年,太陽能光伏占能源結構比例一半以上等。舊金山市之所以把碳減排押寶于太陽能,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的。在加州有很多太陽能電站,政府可以直接購買太陽能電力。此外,舊金山是美國25個太陽能城市之一,對太陽能的利用也走在美國前列。數據表明,舊金山的太陽能光伏業發展很快,2007年,整個城市才安裝554個太陽能光伏電站,到2010年下半年,已經發展到2073個。
  
  第三,引入專業團隊。舊金山太陽能發展有個明顯的弊端:兩頭大、中間小。其大型電站、一家一戶的民用太陽能設備發展很快,中等規模電站則欠發展。為此,舊金山市特地聘請專業團隊來解決這個棘手難題。
  
  調研后,專業團隊認為存在以下幾種情況:有合適場地的業主(比如商業大樓業主、停車場主)但缺乏足夠的資金、愿意介入光伏產業的卻沒有合適的場地、有資金的組織擔心投資回報率低,因此,建議利用稅收等金融手段刺激各利益相關者的建設積極性。目前,這一政策已經制定完畢,預計這一政策將為舊金山光伏市場帶來相當于目前整個城市光伏裝機總容量10%的增長。
  
  瑞典耶夫勒省
  
  與中國的貴州省類似,耶夫勒是山林省份。耶夫勒在工業實力上,排名瑞典第二,有大規模的鋼鐵、造紙、木材加工企業。過去20年,耶夫勒省大手筆投資創新經濟,尤其是交通、通訊等系統。
  
  作為瑞典第二大省份,耶夫勒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時,注重各領域的廣泛合作,提倡在城市建設之初即制定完善的城市發展策略和能源的戰略性規劃。規劃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快速便捷的綠色交通、系統的垃圾解決方案、循環再生的能源技術等。任何一個內涵的實現,單靠一方的力量,都難以做到。
  
  □國內案例
  
  揚州古城
  
  江蘇省揚州古城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它的生態城市建設就是古城改造的過程。改造包括生態基礎設施的配套、歷史街區文脈肌理的生態整合、舊廠坊與混合街區的轉型開發、住宅外風貌修復和內生態品質的改造,以及建立便利暢通的生態交通體系等。
  
  2006年,揚州市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所轄4縣(市)全部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市,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在江蘇全省推廣。
  
  以揚州市蜀崗雨污與雨洪調控生態基礎設施工程為例。這項工程依托綠地和濕地,實現多功能雨洪滯留和雨污凈化,削減進入排水管網的徑流和污染物,保障市民的水生態安全。作為一項生態基礎設施,它變物理地表為生態地表,變生物綠地為水文綠地,變景觀濕地為功能濕地,變離散分割為網絡體系,變工程單元為生態單元。
  
  2009年3月~2010年6月,揚州市因降雨引起32個小區28條道路被淹,但以往逢暴雨必淹的重災區蜀崗試驗地周邊,卻沒有積水。
  
  中新天津生態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在其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框架的指導下,形成了以量化指標為導向的新興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模式。
  
  2011年,生態城污染底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申請為國家專利;10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廠建成并投入使用;綠色建筑達到100%;鹽堿地治理取得新進展,動漫公園、慧風溪、薊運河故道示范段、永定洲等工程基本完成,綠化面積達到了300萬平方米。
  
  原先的荒蕪之地上,路網織就,風車林立,濕地公園、生態科技園相繼建成,部分住宅項目也已竣工。今年,中新天津生態城將迎來首批居民入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