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致蝴蝶變異
2012年08月23日
日本東京最新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輻射對當地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甚至導致一些蝴蝶品種發生了變異,但民眾目前尚未受到顯著影響。
去年3月11日,地震和海嘯致使福島核電站的3個反應堆發生泄漏,該事故引起了日本公眾對核電的強烈反對,迫使日本重新評估其整體能源戰略,并開始研究核泄漏對環境和物種的影響。
酢漿灰蝶在日本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蝴蝶品種,研究人員發現,核輻射導致酢漿灰蝶連續幾代都發生了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異主要包括眼部受損、腿和觸角畸形以及翅膀發育不良等。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采集的蝴蝶樣本中出現物理和基因變異的比率呈現出上升態勢。在第一代和第二代蝴蝶樣本中,變異率分別是12%和18%,而到第三代蝴蝶中,這一比率上升到了34%。
盡管目前還尚無證據顯示人類也受到影響,但人們已經開始擔心放射性泄漏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潛在風險。科學家們表示,尚需更多的研究才能加以證明。
該研究團隊的成員、沖繩縣琉球大學大瀧丈二(Joji Otaki)教授表示:“核污染物將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但我還不清楚這對人類究竟意味著什么。”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教授蒂姆?蒙森(Tim Mousseau)表示:“核輻射對人類和動物健康有害。對福島和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研究將為未來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們提供寶貴的信息。蝴蝶是測量核放射性污染物對環境影響的一項重要的生物指標。”
為了研究基因的變化,科學家們提出對遠離日本本土的沖繩島上的蝴蝶進行研究,因為這一代蝴蝶沒有直接受到核輻射的影響。研究人員還證明,用福島核電廠附近植物的葉子喂食給蝴蝶幼蟲也會使其受到影響。
大瀧丈二教授認為,雖然酢漿灰蝶的變異不可逆,但物種可能會逐漸適應輻射的影響。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看到適應性進化效應。”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吉姆?史密斯(Jim T. Smith)教授認為這項研究是“一個非常深入的研究”。他表示,若能在實驗室復制上述研究將進一步支持這項研究成果。但他也強調,將“非常、十分謹慎地將這些研究結果外推到人類自身。”
而日前發布的另一項報告對居住在福島核電站附近人們身上的放射性水平進行了研究。研究對8066個成人和1432個兒童進行了銫含量測量,結果發現平均每人身上的銫含量小于1毫希沃特,這被認為是一個非常低的水平,在安全的范圍內。這是第一個針對福島事故受害者群體進行銫測量的研究,其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志上。
研究指出,如果人們對食物、水和戶外活動等采取更多的預防措施,停留在人身上的核輻射水平將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報告稱:“雖然至今沒有一個發生嚴重健康問題的案例,但對核輻射長期效應的評估需要對其進行持續不斷的監測,并為一些受影響較嚴重的社區提供一定的醫學條件。”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放射物理學家戴維?布倫納(David J. Brenner)認為,到目前為止,雖然專家們認為暴露在外面的核輻射水平非常低,但實際輻射量人們并不完全清楚。他說:“我們現在對核輻射水平的估計是基于一種非常粗略的計算。我們需要改進這種評估方法,而對那些在福島縣附近生活的人們實際遭受到的輻射水平進行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