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事實:禁令不斷交易泛濫
2012年08月30日
魚翅乃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由于饑餓而偶爾創造出的一種菜肴。現狹義多指由鯊魚鰭所制菜肴,是華人世界的一種傳統高檔美食。
2006年前后,因遠海作業殘忍割鰭殺鯊,世界環保組織開始號召抵制魚翅。這一年,世界籃球明星姚明成為“護鯊大使”,拍攝了“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戳”的著名視頻。去年底,北京環保NGO再次將目光聚集于魚翅,利用網絡積極推動“尋找無魚翅城市”、“尋找無魚翅餐廳”活動。“零魚翅”運動漸入人心,日趨成為社會主流聲音。
7月初,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政策法規廳正式向全國人大代表丁立國發函,表示有望在三年內發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用魚翅。丁立國曾在一年前的全國兩會期間,聯合30多位人大代表,提議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
在“零魚翅”運動和日漸濃厚的“拒食魚翅”社會氛圍壓力下,負責包括鯊魚在內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的民間行業協會———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被迫發聲,認為拒食魚翅,乃是一種對資源的極大浪費。一場激烈的辯論開始了,圍繞魚翅該吃或不該吃,魚翅從華人傳統餐桌上的一道菜,變成了微博上的一道菜,一道熱乎乎的公眾話題。
近兩年,由于國際環保組織持續發起環保抗議行動,美國、加拿大、臺灣等一些國家或地區已經出臺了禁止銷售魚翅法令。但這些法令出臺前后,也都始終爭議不斷。爭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一是科學層面,即魚翅消費是否成為導致鯊魚瀕危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傳統文化層面,單純這道傳統美食該不該禁,與物種保護和社會反腐無關;三是嘴巴反貪腐,不少人認為非貴即富才能消費的魚翅,禁了也罷。事實上,就科學層面而言,全球最權威管理物種保護協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S)中,目前確實僅將全球400多種鯊魚中的4種鯊魚種類納入了保護名錄,其中鋸鯊被列為一級保護目錄,嚴格禁止貿易,另外三種列入二類保護目錄,在受監管情況下允許商業貿易。
但另一個事實是,近十年,全球魚翅交易量迅猛增長,1997年交易量達到13614噸,比十年前增長了近4倍,且主要是被經香港轉口進入的中國內地所消費;而且遠洋白鰭鯊、灰色白眼鮫、沙洲鯊、白斑角鯊、鯖鯊、路氏雙髻鯊、平雙髻鯊和大型雙髻鯊等8種鯊魚,因人類過度捕撈,正瀕臨滅絕;而作為世界消費和加工鯊魚大國的中國近海,鯊魚數量已日漸稀少。
禁不禁魚翅,該不該吃,每個中國人都有投票權,也都有了解事實,認識真相的權利,同時,也有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