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說,蘇州、汨羅兩地的競爭,對于弘揚中國傳統節慶文化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地方政府對于傳統習俗的態度是比較明智的。這種態度可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氣氛,從而有助于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延續其生命力。
事實上,一直以來,鄉村社會甚至包括城市普通市民,對于中國固有節慶、習俗,自然地具有很高熱情。這些節慶、習俗代代相傳,乃是人民日常生命、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一個節慶,乃是平凡的時間之流中的節點,它賦予人們的生命以意義;節慶期間的種種禮儀,也賦予日常平庸的生活以某種超越性價值。
因此,即便是工業化、城市化本身,也不足以讓人民放棄其延續上千年的傳統節慶、習俗,臺灣、香港同胞及韓國、日本的例子均已證明了這一點。然則,當代中國之所以出現洋節火爆、本土傳統節日文化日見衰落的現象,根本原因恐怕不是工業化、城市化,而是因為虛無主義態度,對傳統文化的極度輕蔑。
事實證明,這種虛無主義態度不可能塑造出新民俗,而只能摧毀某種節慶習俗,使得本土固有節慶習俗在至少一代人那里斷裂。到這些人為人父母的時候,他們對傳統的記憶已經一片空白。因而,相對于前人,他們自己蒙受了生命粗鄙的損失,且無從惠及后人。
好在,禮失而存之于野。傳統習俗在某些邊緣性的社會群體,尤其是在鄉村,仍然保存得相對完好。時下,許多人普遍把鄉村當成現代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然而,如果放下城市傲慢的身段,則不難發現,鄉村可以為城市提供豐富而珍貴的文化與精神資源,至少,無根的城市人可以從鄉村重新學習像一個中國人那樣生活,在本土的節慶、習俗中去發現作為一個中國人對生命、對生活的理解。
事實上,19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生活逐漸回復常態,在鄉土社會,大量傳統民俗已經恢復。像端午節就已經成為南方民間社會的一個重要節日,賽龍舟成了很多社區的一件盛事。在這些活動中,社區的公共生活逐漸發育,民眾也訓練了自己的自治能力。對此種習俗的恢復,許多地方政府發揮了積極作用。
對于歷史悠久的節慶、習俗,人民擁有一種因襲的權利,毋須法律規定即可自然地享有。因為,它構成了人民有意義的生活方式的有機要素。對于這些節慶及其核心的活動方式,需要人們予以尊重加以弘揚,以從傳統節慶中復活中國文化的溫情。
當然,這類活動有時確實可能存在某種安全隱患,或者會造成一定環保困擾。對此,對政府而言,惟一可以做的,是在承認民眾權利的基礎上,盡自己所能支配的力量,協助民眾消除其中的安全隱患,盡可能控制環境損害。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