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吳立紅在家鄉太湖里游泳;釣著魚、喝著太湖水、、、!如今:太湖流域無干凈水飲用;江南沿湖百姓紛紛掏錢買水飲用,這說明了些什么、、、?
★
★
★
零點行動”后持續惡化
本報記者
|
太湖被長三角一些城市視作區域的“心臟”。 |
為何經過多年的治理,太湖水污染狀況依然觸目驚心?為什么宣傳全流域達標排放后,太湖水質還在不斷惡化?
12月2日—4日,太湖高級論壇在上海舉行。眾多院士、專家蒞會,水利部高層領導和滬蘇浙三位副省市長出席,使論壇不局限于圈內人坐而論道。論壇重在回顧、總結流域管理機構成立20年來太湖的治理、管理經驗,探討太湖水的問題及對策,而人們的聚焦點似乎都落在了1998年“零點達標行動”后的太湖治污問題上。
太湖污染:8年前是“其聲嗚嗚”,8年后是“觸目驚心”
太湖,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視為人體的話,無論從其地理位置、輪廓還是戰略功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臟”,縱橫交錯的河網,就是維系該地區生存、發展的各類“血管”。
與會的180多位來賓、專家大都認可這樣的的比喻。許多“當局者”對太湖的重要性,甚至還有更加深刻和透徹的認識。
“上海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水不僅關系上海的生存與發展、興旺與繁榮,也是上海文明素質、文化底蘊的象征,代表著上海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上海市副市長楊雄在致辭中這么說道。
蘇浙兩省領導也不約而同地用“因水而興”來表達太湖對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作用”。
“江蘇太湖地區因水而得利、因水而興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江蘇省副省長黃莉新進一步指出,“我省太湖流域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45%,地方財政收入占全省的37%,這一地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據財政部農經司副司長曹廣生提供的數據,行政區劃涉及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省市的太湖流域片,去年以占全國不到3%的土地面積、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