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組織跨區域、跨流域、跨行業的大規模生態工程建設,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對林業生態工程進行了系統整合,整合為六大重點工程。其投資之巨、建設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與此同時,我們還加大了對草原、鐵路公路沿線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國土保護力度,實施了《八七扶貧計劃》,對包括荒漠化問題在內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治理。
同時,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各級政府協調機構、監測體系和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將防治荒漠化納入國家高等教育大綱;為防治荒漠化制訂了各項優惠政策,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防治荒漠化的積極性;頒布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大力推進防治荒漠化國際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為中國防治荒漠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家林業局2005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土地沙化監測結果表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破壞大于治理”的狀況轉變為“治理與破壞相持”,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省區治理面積大于破壞面積,全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
但我們對荒漠化的形勢估計不能過于樂觀,正如恩格斯所說,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客觀的講,由于退化土地生產力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完成,所以我們不能把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了一些植被,就等同于荒漠化土地減少了。也就是說我國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積的減少,事實上是由于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面積大于擴展面積形成的。應該說所取得的成績還只是非常初步的。
我國荒漠化的治理任重而道遠,主要表現為:治理形成的植被的穩定性還比較差,生態狀況還很脆弱;防沙治沙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全國目前還有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1%,同時還有近32萬平方公里的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如果保護利用不好,極易變成新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幾十年來,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的治理原則,一些條件相對較好,治理相對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經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隨著防沙治沙的推進,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難度越來越大,單位面積所需投資越來越高;導致沙化擴展的各種人為因素依然存在。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各種破壞沙區植被的現象還沒有得到完全制止,濫放牧、濫開墾等行為在部分地區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鑒于此,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于2005年9月8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
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荒漠化這一“頑癥”必將被“治愈”。